山東壽光:低碳種田 提質增效

利用天敵消滅害蟲,減少使用或不使用農藥;秸稈還田變廢爲寶,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地更加肥沃;水肥一體機覆蓋率超80%,新建大棚覆蓋率達100%……作爲“中國蔬菜之鄉”,山東濰坊壽光市以科技爲翼,不斷擦亮生態底色。

完善繁育體系

每年的8月份是溫室大棚的“休棚期”,菜農們選擇此時在大棚裡進行堆肥,藉助7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殺滅病菌,同時提高土壤肥力。育種專家一刻也沒閒,在“省級鄉村振興示範片區”洛城街道,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的科研團隊同樣藉助高溫天氣開展耐熱耐溼蔬菜品種的羣體篩選,力爭讓更多蔬菜品種實現越夏種植。

“我們開展院地科技合作由來已久,雙方共建了實體化的蔬菜研發中心,承接20餘項科研項目、研發蔬菜新品種40餘個。在育種過程中,我們會充分考慮產業鏈各個環節。比如生產環節,我們重點考慮抗病、減少投入品的使用等問題;運輸環節,我們考慮耐儲存、不易損壞等問題,把生態農業發展需求與科技創新結合起來,從而引領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農科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高級農藝師馮錫剛說。

如何做強種業這一農業“芯片”?從“中國蔬菜之鄉”到“種業研發硅谷”,壽光早早佈局併爲之努力奮鬥。

想把這些抗病性好、豐產穩產的蔬菜新品種推廣到全國,不僅要有優秀的育種團隊,還要有先進的育苗團隊支持。在雨季,持續的陰雨天氣導致空氣溼度升高,種苗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位於壽光市稻田鎮的海而思(山東)種苗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文凱卻並不擔心。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在他的公司裡,“種苗大腦”控制下的農業生產逐步告別傳統的“靠天吃飯”狀態。1.5萬平方米的數字化種苗車間有了“種苗大腦”,種苗生產實現了一屏掌控、精準管理。

“我們的智能育苗工廠,採用了旋轉運動式育苗方式,實現了種苗的全智能化生產,育苗能力是傳統溫室育苗的7倍,單株苗的生產成本下降到0.2元。”海而思(山東)種苗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王守波說。在智能工廠之外,基地所採用的80毫米紙鉢大苗育苗技術,培育出的種苗具有成活率高、抗病性強等優勢,蔬菜產量較傳統模式增加30%,整體投入降低了50%。

“通過‘種苗大腦’系統,我們不僅可以鏈接園區內外的氣象站數據和園區管理的實時數據,還能實現對全國各運營種苗園區遠程管理與技術指導,並且融合種苗供需關係、種苗生產要素需求等,實現種苗生產數據、物流運輸的全程可視化跟蹤。”王文凱介紹,依託“種苗大腦”,一個團隊管理運營多個種苗園區成爲可能。目前,該中心已在全國管理和運營6個種苗生產基地。

確保綠色安全

日前,壽光市“設施蔬菜主要害蟲天敵減釋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壽光,利用天敵消滅害蟲,從而減少使用或不使用農藥已在多個領域進行實踐。

壽光市文家街道蔡家營西村是韭菜種植特色村。對於村裡的韭農來說,最頭疼的問題就是韭蛆。這種害蟲藏在地下啃噬韭菜根部,普通的農藥和給藥方式效果不好。爲了解決這一難題,蔡家營西村成立合作社,改變種植方式,採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措施,控制以韭蛆爲主的農作物病蟲害,最大限度減少農藥使用,確保作物生產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合作社在基地周邊安裝了防蟲網,在種植區域內設置了紫外線誘捕殺蟲燈。韭菜生長過程中,我們會衝施含有原線蟲的生物製劑,換茬休地時,則採取高溫覆膜等多種措施。”蔡家營西村黨支部書記鍾明說,其中,使用原線蟲殺滅韭蛆就是藉助原線蟲通過寄宿從而殺死韭蛆這一特性,實現無害化殺滅韭蛆,確保韭菜生產過程綠色安全。目前,蔡家營西村的韭菜已成爲韭菜市場上的“明星產品”。

蔡家營西村生產方式的轉變在壽光不是個例。隨着打造生態綠色農作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低碳種田增收致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追捧。據瞭解,爲提升壽光蔬菜品質,自2011年開始,壽光市通過財政補助方式,持續實施綠色防控等系列綠色生產工程,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初步構建起綠色、安全的蔬菜生產環境。

近年來,壽光市全面推廣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等智能化裝備,不斷提升壽光蔬菜品質,打響壽光蔬菜品牌,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農業物聯網的應用,讓壽光蔬菜種植從“汗水農業”邁向了“智慧農業”。一方面降低了勞動強度;另一方面實現了對生產要素的精準調節,提升了蔬菜產量和品質。

“我們農場建有11座智慧型數字溫室大棚,全部採用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管理新模式。”壽光市孫家集街道瑞航家庭農場負責人鄭景渠說,農場配套了三感傳感器、補光燈、自動捲簾、自動放風、水肥一體機、自動打藥機等智能設備,用生物藥肥替代化學藥肥,畝均節省人工成本30%以上、收益增加20%以上。

目前,壽光80%以上的新建大棚採用了智能溫控、水肥一體化等物聯網技術,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達70%。此外,壽光還探索建起了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領銜規劃設計,應用了120多項專利技術,精準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氣象、智能調控、智能工廠、多功能機器人等尖端設備一應俱全,耗能比傳統模式降低50%以上。

廢棄物變資源

壽光市紀臺鎮是有名的長茄種植大鎮,不少紀臺老百姓靠種茄子實現增收,但在每年的換茬季,茄子秸稈常常在村頭堆積,既污染環境,又影響村容整潔。如今,秸稈有了新去處,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還提高了土壤肥力。

日前,在紀臺鎮呂一村村民呂民全的大棚內,機器轟鳴,一棚的茄棵在秸稈還田拖拉機的助力下很快被粉碎並深埋入土。“這就相當於一兩噸有機肥進地了,高溫下再結合生物菌發酵,地力非常好。”呂民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家這個大棚栽種了2000棵茄子苗,休棚前如果僱人拔茄棵大約需要500元,後續運送到垃圾暫存點還得花錢。現在用機器秸稈還田僅需1個小時左右,花費200多元就能搞定。

據瞭解,爲實現蔬菜秸稈資源化利用,達到“變廢爲寶”的目的,壽光市先後實驗推廣了“粉碎還田+深耕/旋耕”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秸稈肥料化利用率。紀臺鎮曹官村黨支部書記李延平就是該項工作的第一批實驗者。據他介紹,鎮上引導他們先後創新試驗了三代秸稈粉碎機,有效實現了茄子秸稈還田利用。截至目前,紀臺鎮茄子秸稈還田面積達2萬多畝,茄子大棚還田率達到90%以上。

“採用秸稈還田的科學方式,可以將作物收穫後的殘餘物直接送還到農田土壤中,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和有機質。我們通過成立合作社、組織村民參觀學習、對比算賬等方式,推動開展秸稈還田工作,目前曹官村秸稈還田率已經達到98%。”李延平說。

2017年以來,壽光把秸稈還田納入了政府扶持的技術推廣項目,不斷提高秸稈肥料化利用率,探索建立可推廣、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機制,引領秸稈綜合利用提質增效。

除了秸稈直接還田,對秸稈燃料化利用也是處理蔬菜秸稈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濰坊綠卓生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秸稈處理場,記者看到,村民將蔬菜秸稈運送到處理場,通過剪切、篩選,加工成生物質燃料,再打包壓縮成草捆,賣到生物發電廠。“我們這個處理場日均處理茄子秸稈500噸,全年可處理各類蔬菜秸稈廢棄物15萬噸以上。”綠卓生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培興介紹,通過對秸稈資源的無害化加工,從根本上實現了秸稈垃圾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按照壽光市委、市政府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總體要求,壽光通過推廣秸稈精細化還田、肥料化、生物質燃料化3種模式,蔬菜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壽光將持續創新‘壽光模式’,全面促進產業升級,加速構建以新質生產力爲引領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打造高水平鄉村全面振興齊魯樣板。”壽光市委書記李鵬說。 (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