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普惠金融提質增效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未來5年,銀行業保險業多層次、廣覆蓋、多樣化、可持續的“五篇大文章”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相關工作機制更加完善、產品更加豐富,服務可得性、覆蓋面、滿意度大幅提升。

普惠金融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專家表示,《指導意見》聚焦普惠金融痛點和難點,從普惠信貸供給、產品與服務等方面對商業銀行發力普惠信貸指明方向,有助於引導普惠資源向重點領域傾斜,推動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提質增效。

優化普惠服務體系

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以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廣覆蓋、多層次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逐漸確立。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普惠金融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優化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方面,要健全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形成分工明確、各具特色、有序競爭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截至目前,全國縣域銀行機構實現100%全覆蓋,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約98%,較2017年末提升了約2個百分點,銀行保險服務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

近年來,人民銀行也積極發揮貨幣政策結構優化作用,引導更多信貸資源投向普惠金融領域,推動不同領域客羣充分享受普惠金融服務。《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保持普惠金融較強支持力度。人民銀行積極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

目前,商業銀行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普惠貸款增長顯著。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33.41萬億元,餘額同比增長20.3%,一季度增加2.38萬億元;農戶生產經營貸款餘額9.95萬億元,餘額同比增長17.1%;全國脫貧人口貸款餘額1.2萬億元,同比增長11%。

普惠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商業銀行在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指引下,加速集聚優勢信貸資源彌補實體經濟薄弱環節。《指導意見》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明確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標——基本建成高質量普惠金融體系,助力共同富裕邁上新臺階。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汪雯羽表示,隨着普惠金融的發展,我國金融市場整體更加包容和成熟,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的價值也越來越大。普惠金融發展改變了金融市場的供給格局,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領域展開競爭,中小微弱羣體金融排斥現象得到極大緩解,他們不僅能獲得金融服務,也能不斷提高獲得金融服務的質效。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主要抓手,信貸、保險、理財等普惠金融服務和金融知識的普及,爲中小微弱羣體的生產、生活和發展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機會。

推動金融產品創新

《指導意見》提出,銀行保險機構要公平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持續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持。鼓勵開發符合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加大首貸、續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投放。

專家表示,普惠金融客戶羣體點多面廣、需求多樣。必須持續推動各類金融機構深入踐行普惠金融戰略,找準同自身職能定位的結合點,滿足實體經濟和人民羣衆多樣化、普惠性的金融服務需求。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普惠信貸要將着力點放在內涵式發展上,支持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及科技創新、糧食安全和鄉村產業、脫貧人口和特定羣體等重點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日前發佈的《關於做好2024年普惠信貸工作的通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增強對小微企業法人服務能力,加大首貸、續貸投放,擴大服務覆蓋面。加強小微企業、涉農專屬產品開發,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服務專業性。專家表示,金融監管部門明確2024年普惠信貸供給要保量、穩價、優結構,這有助於更好滿足小微企業、涉農經營主體及重點幫扶羣體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因此,商業銀行要不斷創新普惠金融產品,擴大信貸服務覆蓋範圍。

記者瞭解到,在山東,農業銀行聊城分行聯合聊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金融部推廣水城政採易貸業務,加快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水城政採易貸融資是普惠金融業務的創新,融資企業將享受無抵押擔保、貸款利率低的優惠。“我們通過水城政採易貸獲得銀行授信1000萬元的普惠貸款,爲城鄉環衛項目提供有力保障。”聊城市興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融資部主管侯召帥表示。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普惠金融兼顧可持續性,商業銀行應努力做到“應貸盡貸”,讓更多經營主體滿足融資需求。大型銀行應發揮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作用,瞄準科技創新、專精特新、製造業等重點領域中小微企業,傾斜金融資源;依託資金規模、存量客羣、綜合化服務等優勢,持續創新普惠金融產品,滿足普惠金融客戶對信貸資金“短、小、頻、急”的需求,特別是加強對小微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加大對首貸、續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的投放。中小銀行應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完善專業化的普惠金融經營機制,通過與大型銀行或第三方公司合作,提升業務數字化管理能力,改進服務方式及效率。

有效發力數字普惠

數字化經營是商業銀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有效路徑。《指導意見》提出,積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開展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化經營服務能力,強化業務管理、改進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

數字普惠具有金融和科技的雙重屬性。天眼查數據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陳倞表示,數字金融賦能普惠金融,既加快了商業銀行服務模式變革,也有助於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率。商業銀行要加快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有效識別用戶財產線索、貸款記錄等,從而降低信貸投放的潛在風險,加大對小微企業薄弱環節的支持。

業內人士表示,普惠金融領域存在成本高、風險高、回報低這“兩高一低”的現象,這也是銀行業亟待破解的難題。葉銀丹表示,普惠金融業務開展依然面臨信息獲取難、服務成本高、規模不經濟等問題。傳統銀行風控模式與普惠金融要求難以匹配,許多銀行授信仍以抵押貸款爲主,對中小企業市場潛力、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公司治理等“軟信息”評估不足。因此,商業銀行要積極對接各類政府公共數據平臺,打破數據孤島,加強信息信用共享,更好地瞭解普惠客戶,尤其是首貸客戶的資信情況,提高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

在廣西南寧市,當地銀行機構與稅務部門深化數據直連,積極發揮“銀稅互動”作用,推出定製化、個性化的普惠金融產品舉措,精準對接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把企業的納稅信用轉化爲“真金白銀”,助推中小微企業實現快速融資。“我們公司憑藉納稅信用通過‘銀稅互動’獲得桂林銀行200萬元貸款,有效回籠資金用於開拓市場,企業發展更有底氣了。”廣西南寧寶淶興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樑琦表示。

葉銀丹表示,由於各類信用數據比較分散,銀行準確、全面、及時獲得數據的難度依然較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普惠發展。商業銀行要通過分析海量數據,包括個人和企業的交易記錄、社會行爲等信息,建立精準的信用畫像,從而降低對傳統抵押擔保的依賴,提高長尾客戶的信貸可得性。接下來,銀行機構可以與其他金融機構、電子支付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合作,從市場中挖掘更多首貸戶。結合數字技術創新金融產品設計,針對不同羣體推出個性化產品。例如,針對缺乏信用記錄的小微企業或農戶推出無需抵押的信用貸款產品;針對老年人等特殊羣體推出定製化服務;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客戶需求,推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