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Rokid”

五一假期前夕,Rokid發佈AR Lite空間計算套裝,也被外界視爲與Apple Vision Pro競爭的一大利器。

爲什麼這麼說?去年6月,蘋果公開了Apple Vision Pro產品,號稱空間計算機,當時也將空間計算概念迅速帶了起來。同年8月,Rokid隨即推出了Rokid AR Studio,看上去誓要與國際巨頭在AR賽道"掰掰手腕"。

但問題來了,有科技愛好者發現,此次Rokid AR Lite產品好像並沒有SLAM功能,無法感知空間環境模樣和確認現實世界位置,而這一功能是空間計算的核心,因此坊間對Rokid的質疑一時鵲起。是認真搞噱頭還是埋頭做產品,Rokid彷彿難以自圓其說。

而在今年1月末,Apple Vision Pro產品一經預售就先斬獲市場20萬臺訂單,這無疑也將更多壓力拋給Rokid。另外,國內品牌中,雷鳥創新、Xreal 等市場份額越做越大,技術和創新能力不斷得到證明,Rokid想要趕超二者難度不小。

目前,AR賽道還處在混沌的發展初期,市場雖然十分渴望迎來空間計算時代的"iPhone時刻",但受制於場景和生態,大部分產品並未在C端消費羣體中掀起多大的浪花。而對於Rokid,試錯的空間還有多少,或者說能否真的挺到繁榮的前夜,可能還需要先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01、「空間"計算"了誰?」

消費者核心體驗丟不得

儘管Rokid創始人在多個場合都不忘和蘋果的Vision Pro對標,但二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

Rokid走的是OST(光學透視)路線,通俗理解就是通過光學顯示模組,將虛擬的圖像投影到用戶視野中,用戶最終既能看到真實世界又可以見證增強現實內容;蘋果走的是VST(視頻透視)路線,可以簡單理解成將虛擬的圖像疊加到真實世界的實時視頻流上。

兩種路線孰優孰劣?其實行業內至今也沒有形成統一答案。OST方式視覺體驗更加自然,終端設備相對較輕,但圖像的穩定性和清晰度還有很大空間;VST方式失真、延時問題較大,頭顯往往很重,但視野中既有真實內容又有增強內容,用戶體驗相對自然。在AR賽道還處於一片混戰的局面之下,更多的爭論本身意義不大。

不過,在多個對外場合上,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都強調,Rokid不會碰VST的路線,且本質上就不大認可這個路線。顯然,祝銘明更看重的還是"做自己"的勇氣和定力,即便兩種模式都得以驗證,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在空間計算時代多上個能稱得起"經典品牌"的對手。

而在蘋果CEO庫克將"空間計算"概念帶火後,目前空間計算還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定義。若以蘋果對Vision Pro的描述來看,消除原有屏幕框架、數字內容與環境融合、3D交互等都應成爲核心關鍵詞。但在Rokid頻繁上新背後,空間計算套裝產品的核心能力被指缺失,甚至傳出了"偷天換日"的聲音,屬於Rokid的"驕傲"還未撐起就掉到了地上。

此次Rokid發佈的空間計算新品AR Lite包括Rokid Max2眼鏡和Rokid Station2主機。其中,在Station2主機上,Rokid取消了原有的正面物理按鍵,新增了多指、多手勢觸控的人機交互,可更加適配用戶在終端上的使用習慣。在Max2眼鏡上,Rokid將重量壓縮至75g,且宣稱能完成"多屏顯示和多任務處理",創新能力也讓外界備受期待。

不過,這場發佈活動過後,不少人發現,Rokid這套全新的空間計算套裝與此前的AR Studio系列直觀差距就是去掉了"單目攝像頭+手勢交互"這一方案。

由於單目攝像頭存在尺度信息不足的情況,對手部定位精確性預判存在誤差,很多體驗者對AR Studio虛擬手部模型和實際手部之間的"違和感"難言滿意,所以如果從精確性和體驗性角度來看,取消手勢互換似乎可以解釋得通。

但是,單目攝像頭不僅承載着交互屬性,更重要的是承擔了SLAM和視覺定位功能,而SLAM功能是空間計算的核心。去掉單目攝像頭後,Rokid 只是選擇了在Max 2眼鏡和Station 2機身裡各搭載一個IMU單元,並搭載了遠距離傳感器檢測是否配鏡,毫無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和錨定能力,且不能確定自身所處的空間位置。

這樣的方式還能稱得上"空間計算"嗎?"計算"的究竟是誰?

此外,有科技愛好者發現,蘋果此前發佈的Vision Pro上搭載了核心處理器M2和專用傳感器數據實時處理器R1這種強力芯片,並且整合了大量傳感器,力求向消費者展示在場景擴張上的巨大潛力;但Rokid此次發佈的AR Lite系列卻選擇了高通驍龍6 Gen 1這款多是在千元機上使用的芯片,雖然成本更低,但這是以犧牲用戶核心體驗作爲代價的。

一面高調宣傳,一面"暗度陳倉",Rokid對用戶的誠意和發展的判斷難免讓人懷疑,空間計算的底線究竟在哪?

02、「做軟件還是做硬件?」

不能既丟"面子"也少"裡子"

自2014年成立以來,Rokid好像一直都鍾情於回答一個問題,自身究竟"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

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曾多次強調,Rokid明面上看是一家人機交互的平臺企業,但本質上是一個藏在硬件產品背後的系統軟件公司,"目前Rokid更多的還是從空間計算的本質來尋找最適合的載體,而AR眼鏡恰巧是最好的載體"。

從推出智能陪伴機器人Alien,到智能音箱問世,再到Glass、Air系列的AR眼鏡全面銷售,十年過去,Rokid更多是在硬件層面推陳出新。不過,從行業來看,想要從底層一點點構建完整生態,不僅要在硬件能力上適應水漲船高的要求,在場景拓展上更要足夠出色,持續得到反饋。那麼,Rokid真的具備這種能力嗎?

硬件方面,Rokid目前以AR眼鏡爲代表,品種相對單一,未能呈現出集聚效應。在國內消費級AR市場表現上,以CINNO Research統計的2023年數據爲例,Rokid仍落後於雷鳥創新39.1%和XREAL29.7%的市場份額,僅以13.7%屈居第三位,這也間接導致Rokid AR Lite的應用場景相對不足,生態系統構建上缺乏強有力的市場反饋。

把目光放到全行業看,2023年國內消費級AR設備銷量22.7萬臺,同比增長138.9%。儘管CINNO Research預測2024年行業將保持樂觀增長,但幾十萬臺的規模即便大漲,可供想象的空間能有多大,市場上又能掀起多少浪花,這些要被打上問號。

此外,在生態場景上,Rokid主要挖掘的是文旅、教育、娛樂等領域,但以AR眼鏡普遍涉獵的遊戲賽道來看,Rokid還只能支持一些小遊戲,像《和平精英》《王者榮耀》等"主流"遊戲暫時還無法完成適配。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着用戶的購買意願,即便早期發燒友或愛好者選擇嘗試,但從閒魚等平臺來看,大量的"閒置"似乎說明着問題。

做軟件還是做硬件,Rokid好像丟了"面子",更少了"裡子"。

畢竟,沒有內容生態支撐,產品描述再好也無法長期打動人。而一旦陷入這種"陷阱",對企業來說,未來的商業化也都將不復存在。

03、「發力C端還是B端?」

看看巨頭,也看看自己

目前,AR廠商對技術突破十分執着,但在生態和場景拓展上並沒有太好的辦法。究其原因是,空間計算概念纔剛剛被行業認知和接受,距離完全落地尚有很長的距離,而每一項能力的突破都不僅依賴於技術本身。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也表示,無論從消費市場,還是從供應鏈、應用生態的角度看,AR市場整體都還處於比較早期的階段。

在不久前的一期專訪中,祝銘明曾表示,生態是靠所有人,包括所謂的友商都發展起來,至少把整個行業的土壤施肥做好,然後我們作爲行業的頭部纔可以第一批受益,而不是說我們一個人在那敲鼓,喊破喉嚨也沒什麼用。

因此,從長期來看,完善消費級AR眼鏡使用場景並不能僅依靠眼鏡廠商,產業鏈上下游及各方都有機會參與進來。但是,能明顯感受到,祝銘明的呼籲不僅是表面上的積極聲音,更隱藏着背後深層次的焦慮。

相對國際品牌來說,Rokid自始至終都缺乏產品形態和內容生態的優勢。今年1月,Apple Vision Pro開啓預售,不足半小時就全部售罄,再次展現強大的市場號召力。消費者願意爲產品買單,哪怕價格相對較高,這也從側面驗證了蘋果在內容生態豐富性上擁有足夠忠實粉絲。隨着Vision Pro在中國區發售,行業也將迎來新一輪產品和口碑的淘汰賽,Rokid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另外,相對國內其他主流品牌和新生品牌,其背後往往有手機廠商支撐,因此在後期的產品適配上,Rokid也沒有太多"搶佔"的勝算。

在這種前後夾擊下,Rokid對業務路徑的判斷卻出現"失真"。比如去年,祝明銘曾在朋友圈宣佈,6W臺Rokid Air全部售出,稱把"AR行業帶入消費者時代"。但據業內人士分析,6W臺中的大部分應該都流向了B端(主要包括博物館等場景)。

一個並沒有太多生態能力的廠商,揚言"在全球也是爲數不多擁有全棧能力的公司",一邊吃着B端的飯,一邊望着C端的鍋,甚至要在"未來3-5年把所有人的眼鏡換成智能眼鏡"。這不禁引發新的疑問:Rokid難道不怕透支消費者對產品的好奇心和信心嗎?

回頭看來,強如蘋果這樣的巨頭,也在老老實實加碼B端的能力,等待時機反哺C端。

在5月7日晚召開的蘋果春季發佈會中,蘋果CEO庫克展示了Vision Pro自2月正式上市以來的階段性To B成果,尤其在醫療健康、教育培訓、設計協作上展示出全新水準,還幫助保時捷等車企工程師實時可視化汽車數據,將關鍵指標與賽道狀況和汽車儀表盤上的實時視頻結合在一起。

其實,面向C端,空間計算時代的所有玩家們都在等待"iPhone時刻"般爆發的節點,但是目前的設備距離大衆化仍然很遠。即便價格不是問題,缺乏生活化的應用場景也無法形成接二連三的轉化復購。

有些心急的Rokid,到底應該發力C端還是佈局B端?擡頭看看巨頭的操作,也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耐心去做時間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