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問《驢叫》導演三個問題
今年,波蘭導演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受邀成爲北影節“注目未來”單元的評委會主席。他帶來了自己的最新作品《驢叫》(EO, 2022),用一頭波蘭驢子的視角,圍觀着人類世界各種愚蠢的行爲。而在北影節的評審過程中,他也始終堅持尋找創新的特質,就像這個單元的主題一樣,“未來”依舊是他嚮往的東西。
這位生於1938年的導演,幾乎目睹了一整個世紀的“過去”。許多他曾經的合作者已經逝世,或是被遺忘。他經歷的漫長時光,已經成爲了世界的歷史、電影的歷史,當然,也是屬於他個人的歷史。
驢叫 EO (2022)《驢叫》中國大陸版權由數夢DDDream獨家提供
在4月25日首都劇場《驢叫》的映後談中,他談及自己過去觀看《驢子巴特薩》(Au hasard Balthazar, 1966)後落淚的經過,這部影片同樣也是《驢叫》的靈感來源。之後,他很少再爲了一部電影這麼感動。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出生於戰火之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的父親作爲波蘭抵抗運動的參與者,在納粹集中營的毒氣室中被處決,彼時他剛滿一歲。童年時期,他常常遊蕩在戰時的廢墟與破敗的街道,屢屢在校園內外製造麻煩。
1958年,已經拍過多部經典、享譽波蘭的導演安傑伊·瓦伊達(Andrzej Wajda)想爲一部聚焦年輕人的影片尋找靈感,給十九歲的傑茲讀了劇本,結果遭到他的猛烈批判。瓦伊達便邀請他參與《無罪的巫師》(Niewinni czarodzieje, 1960)的編劇與表演。接着,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開始與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等人合作,開始創作一系列自己的電影。直到拍出諷刺斯大林主義的《沉默的怒吼》(Ręce do góry, 1981),讓他被逐出共產主義波蘭,流亡西方多年。
沉默的怒吼 Ręce do góry (1981)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也是一名敢於嘗試的藝術家。少年時期,他不僅是勝場多於負場的拳擊手,還是出版了兩卷詩集的新銳詩人。在拍過數十部電影之後,他忽然拿起畫筆,用十七年時間成爲一名畫家。到了二十一世紀,他又重返影壇,繼續在各大影展斬獲獎項。批評家雅努什·弗洛布萊夫斯基(Janusz Wróblewski)在波蘭雜誌《政治週刊》(Polityka)上稱他爲“擂臺上的詩人”“畫布上的導演”。
他常常被拿來與其他探索藝術邊界的創作者相提並論。六十年代,許多評論者稱他爲波蘭的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在《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的年度十佳中,他的作品與羅伯特·佈列鬆(Robert Bresson)等人的影片放在一起;大衛·鮑伊(David Bowie)曾成爲他的配樂候選人,雖然最後鮑伊看電影時不慎睡着了;漸漸地,他開始和活躍於七八十年代的導演同臺創作;在2022年《驢叫》的電影評論中,他的比較對象又成了新千年後的其他動物主角的影片。
驢叫 EO (2022)
數十年來,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始終以憤世嫉俗的方式,探索着新的事物。他對陳舊、庸俗的事物深惡痛絕,甚至屢屢在許多場合,批判自己舊時期的電影。
在《驢叫》的映後談中,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需要講英語。無法使用母語波蘭語,讓他在每幾個單詞之間,都會空出漫長的沉默,似乎在尋找最精確的英文表達。
對談開始後,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用波蘭語說了“三”這個數字,表示只回答三個問題。於是我們選擇了以下問題請他作答。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
NOWNESS:您的創作經驗非常豐富,從最早的波蘭時期,到流亡西方後的時期,再到息影十七年後,從《與安娜的四個夜晚》(Cztery noce z Anną, 2008)開始重返影壇的時期。您可以談談這三個階段創作感受的區別嗎?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跳過波蘭時期)就講講息影十七年前後的區別吧。十七年前,我本來是特別自信的藝術家,可是後來拍了一部非常爛的電影,叫做《費爾迪杜凱》(Ferdydurke, 1991)。這部作品改編自波蘭作家維爾託德·貢布羅維奇(Witold Gombrowicz)的同名小說,這位作家在法國比較有名,因爲法語譯本相對流行一些。影片的製作非常國際化,我要與許多不同國家的影人合作,也有法國、英國、美國等地的演員參演。反正當時我沒怎麼想好就拍了,投資成本非常高,許多人從世界各地飛過來拍,但成片出來挺災難的,給了我很大打擊。
費爾迪杜凱 Ferdydurke (1991)
這部電影失敗以後,我本來是想歇個一年半載的,結果一下子就歇了十七年。這段時間裡,我重新開始進行藝術家的探索,尋找自己的藝術本能與天賦。最後我選擇了繪畫。在繪畫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好像重頭再來了,又變成了年輕人,找回了最初操縱藝術的那種感覺。沒想到繪畫的成功來得還挺快的。包括美國在內,世界各地的人都來買我的畫。所以我又有了新的創作熱情,近年來又把熱情重新投注到了電影中。
十七年後,我在電影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改變,就是選擇題材時變得更謹慎了。我必須對某個題材非常有想法、有較爲深刻的見解、也有操作的思路,纔會進行拍攝。
NOWNESS:您經常與著名的波蘭影人合作,比如去年就作爲編劇和羅曼·波蘭斯基合作了《瑞士華庭》(The Palace, 2023),兩位上次合作還是六十年前的《水中刀》(Nóz w wodzie, 1962),可以談談兩次合作的區別與感受嗎?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我就是發現過了這麼多年,我們依然共享着同樣的幽默感,還是想要諷刺人性,諷刺人對權力的渴望。就這麼多。
瑞士華庭 The Palace (2023)
NOWNESS:許多與您同齡的導演會有一種缺少時間的緊迫感,但也有人會遺忘年齡,始終狂熱地創作。您可以談談自己現在的創作狀態嗎?
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我還是挺想一直拍的,目前精力和能量都很充足。舉《驢叫》爲例吧,因爲我覺得動物沒法爲自己發聲,所以我就用這部電影幫它們發聲。在這個時代,這個議題其實非常重要。我嘗試了新的方法,最後的結果也讓我滿意,所以我覺得自己還是能繼續拍。
導演回答完後,採訪的接力棒轉交給了《驢叫》的編劇、製片埃娃·皮亞斯科夫斯卡(Ewa Piaskowska)。
埃娃女士是導演的夫人,《驢叫》與《墜落的審判》(Anatomie d'une chute, 2023)等電影一樣,是一部由“夫妻檔”完成的作品。此前,埃娃也參與了《與安娜的四個夜晚》《瑞士華庭》等傑茲的影片創作。
以下,是我們與埃娃·皮亞斯科夫斯卡的對話。
埃娃·皮亞斯科夫斯卡
NOWNESS:兩位也參與了許多世界各地的工作,可以談談這次參與北影節的感受嗎?
埃娃·皮亞斯科夫斯卡:我一直很喜歡亞洲,這裡大概是我在世上最喜愛的目的地之一。我熱愛這裡的自然環境和美食。這裡的人們也和西方不太一樣,都非常友善,而且很有責任感。首先是工作上的責任感,還有對其他人的責任感,這似乎是種佛教式的哲學,尊重自己所處的世界,以及世上的其他人。我自己的處事之道可能有些不同,但我很尊重你們的方式。
驢叫 EO (2022)
NOWNESS:可以談談觀看這次北影節“注目未來”單元電影的感受嗎?
埃娃·皮亞斯科夫斯卡:這次的電影讓我印象深刻。我多年來一直陪着他旅行,每次他擔任評審團主席或成員的時候,我也會一起觀看那些電影。在我看過的這麼多電影節作品裡,這些電影的質量是相當高的。它們的導演都很年輕,創作起來也很有活力,也許他們還沒有特別堅定的理念或信仰,但他們都非常勇敢,都在挑戰一些風險,都想要脫穎而出。
我覺得這很有趣,可以感受到這些作品裡特殊的能量。即使可能有些嘗試不太成功,但我們可以看到新的靈感和思維方式。那些老練的創作者不會給我這種感覺。
NOWNESS:《驢叫》在中國大陸的譯名強調了驢的叫聲,它在臺灣地區的譯名《如果驢知道》也很特別,您可以談談對片名的看法嗎?
埃娃·皮亞斯科夫斯卡:謝謝你讓我第一次知道中文譯名的含義,我覺得非常有趣!首先“驢叫”的譯名挺精確的,也比較符合原名,因爲“EO”本身就是在模擬驢的叫聲。而臺灣的譯名給我一種很詩意的感覺,而且其中隱藏着某種悲劇性。至於影片的原名,我非常喜歡的一點是,它有一種圖形感。E和O給人的圖像感受很強烈,好像它不止是兩個字母,而且是一種象徵,其實和漢字有點相似。它可以創造一種超越語言的感受,你還可以這樣……(說到這裡,她在紙上畫了E和O的字母,把它們拼在一起,然後笑着開始旋轉它們。)
驢叫 EO (2022)
NOWNESS:可以談談兩位未來的工作計劃嗎?
埃娃·皮亞斯科夫斯卡:我們正在製作一部新片,會在六月三日開拍。這是新銳波蘭導演揚·科馬薩(Jan Komasa)的新作,他在歐洲非常著名,此前的《基督聖體》(Boże Ciało, 2019)曾獲得過奧斯卡獎最佳國際影片提名。這次的新作將會是一部英語電影,是由波蘭和英國聯合制作的。我和傑茲有一家公司,這也是公司首次參與另一位導演的電影。影片預計會在明年上映。
NOWNESS:您同時與導演處於親密關係與工作關係之中,您可以聊聊這種創作過程的感受嗎?
埃娃·皮亞斯科夫斯卡:這種過程其實挺艱難的,這意味着我們永遠無法休息。但與此同時,我覺得這也是最真誠的合作關係。因爲他是你的丈夫,所以你可以直接在餐桌上駁斥他:“不行!必須這樣,必須那樣!”
當你和其他合作者甚至陌生人交流的時候,甚至是與朋友相處的時候,都需要定製不同的交流方式。如果你想做個禮貌的好人,你總有需要謹慎的地方,不能傷害他們的感情,也就無法做到徹底的誠實。但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沒必要迂迴,也沒必要躲躲藏藏,可以深刻地探討所有問題。所以在我看來,真誠是這種創作關係裡最有益的特質。
第6屆NOWNESS天才計劃面向全球華人徵片中
舞蹈影像創作實驗室徵集中,NOWNESS將協同支持創作
進入官網https://campaign.nowness.cn/進行線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