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10年廈門兩碼頭運量大增長 臺商:水果銷陸成長20倍
蔡紹堅/廈門報導
「全面三通10週年閩臺記者行」聯合採訪活動18日在廈門啓動,活動以「大三通」10週年爲主軸,第一天前往了廈門五通碼頭、同益碼頭採訪三通多年來的成果,並參與在廈門博物館舉辦的「改革開放40週年暨三通10週年系列專題展覽」開幕式。
金門、廈門小三通2001年開通,成爲當時兩岸往來最便捷的通道,2008年廈門「五通碼頭」2008年8月投入使用,更成往金廈航線的「第二通道」。五通碼頭的營運方、元翔(廈門)海岸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吳金獅表示,小三通在兩岸的往來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幾年來航班數更是不斷增加,從最造的不定期船班,到後來的每天有4班,到現在的每天36班,基本上是每半小時就有一班,所以兩岸的往來可說是非常方便。
▼元翔(廈門)海岸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吳金獅。
吳金獅指出,幾年來兩岸的服務設施也越來越先進完善,從最早的和平碼頭,搬到東渡碼頭,再到五通碼頭,現在更是建設到了五通碼頭3期,未來的面積是目前的6倍以上,船隻也都換成新船,條件好很多,安全性也更有保障,「像現在有很多經貿往來,也都以小三通爲渠道,像是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前往大陸,或是一些政府政要、宗教交流,也都走小三通。」
吳金獅強調,小三通爲大三通提供了很大的積累,過去兩岸隔絕,雙方沒有往來的渠道,小三通透過定期的航班、海上救助、通關溝通,爲了兩岸的交流交通提供了很大的幫助,「2001年開通時,客流量只有2萬多人次,大三通後2009年達到120萬,現在更是達到170萬,每月約有15萬人次,提高了非常多倍。」
▼五通碼頭第三期。
除了人員的運送,兩岸貨物的直送也是三通的一大重點,從事臺灣水果銷售的臺商,雅山貿易公司的執行長溫仁得表示,自己是在2005年第一次來到廈門,當時從臺灣來廈門非常辛苦,光是人要過來,就要經香港轉機,得耗費最少半天的時間,貨物更不用說,也得經過第三地,要耗費5到7天的時間,水果上架的天數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競爭力大大降低。
溫仁得指出,全面三通之後,人員的往來,貨物的運送都順暢了非常多,船舶現在透過高金、金廈航線,一天內就能上架,給臺灣的水果加強了很多競爭力,「2008年時臺灣水果銷大陸大約2千多噸,一直到去年,銷大陸已經到了5萬噸多,增長20倍之多。」
▼雅山貿易公司的執行長溫仁得。
溫仁得強調,臺灣釋迦今天95%都銷往大陸,但在2006年時,只是幾箱幾箱的外銷,大家都不看好,他是第一個敢整個貨櫃出口大陸的人,「到現在,昨天採摘的水果,今天晚上就可以在廈門買到,三通拉近了兩岸的距離,也讓臺灣水果在大陸遍地開花,最遠銷到新疆都有哦!」
此外,廈門博物館的「改革開放40週年暨三通10週年系列專題展覽」也於18日登場,開幕式上,見證過兩岸三通前後的廈門市臺辦前主任孔長才也特別出席,他表示,自己經歷過兩岸對峙,也經歷過開放交流,感觸非常深刻,「廈門要率先三通的概念在80年代就提出了,看到現在的成果,我真的很高興。」
孔長才指出,自己於臺辦工作的十幾年來,從早期兩岸互有戒心,到慢慢有了交流,慢慢有了認識,變化真的非常大,「最早臺辦的人員還都會配槍,要在海岸邊巡視,看有沒有人越界,到現在兩岸交流,大家像是朋友,當年真的難以想像!」
孔長才解釋,兩岸的交流,臺辦剛開始從尋親起步,見證 很多親人相認的感人場面,到臺商也到大陸做生意,成爲兩岸交流的新橋樑,臺辦的業務面也越來越廣,慢慢觸及到經貿、文化、社會,雖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成果是令人相當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