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寧夏 興水爲民

塞上江南,美麗寧夏。寧夏是沿黃九省區中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的省份。黃河自中衛市長灘入寧夏境,由石嘴山市麻黃出境,流程397公里。全區直接受益於黃河的土地面積近5萬平方公里,近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60%的耕地用水來自黃河,78%的飲用水來自黃河。寧夏境內,沿黃地區集中了全區66%的人口、80%的城鎮,創造了90%的經濟總量、94%的財政收入,生產了74%的糧食。

寧夏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具有承上啓下、輻射“幾”字彎區的重要特殊作用,承擔着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寧夏掀起築堤防洪、建壩開源、疏浚河渠保水固土的治黃高潮,黃河寧夏段實現了從分散應急防治到綜合治理的歷史轉變,建成416公里黃河標堤。堅持水土保持基本國策不動搖,把水土流失治理作爲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不懈推進,實施河湖溼地水生態修復,打造綠色宜居的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大力開展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全面打響新時代黃河保衛戰,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黃河寧夏段連續4年保持出入境斷面Ⅱ類水質,15個國控斷面Ⅲ類優良水質比例達到93.3%,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黃河標堤,金岸安瀾

寧夏動員全區力量修堤築壩、順導河勢護坡固岸,黃河寧夏段防洪標準逐步提高。1998年以來,按照黃河寧夏段防洪規劃,完成黃河寧夏段一、二期防洪工程,投入資金70億元,建成標準化堤防416公里、壩垛1400餘道,營造黃河護岸林202萬株,將防洪標準提高到20―50年一遇,築牢沿黃生態經濟帶的發展骨架。

湖長治,綠水青山

堅決貫徹中央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湖長制決策部署,落實覆蓋到村五級河湖長3846名、巡查保潔人員7864名,實現所有河湖水系河湖長全覆蓋。各級部門協同作戰,全社會合力攻堅,構建了“黨政責任鏈”“部門共治圈”和“公衆齊參與”格局,河湖管理保護實現“有人管”“統一管”,累計恢復水域面積4.8萬畝、整治水域岸線2220公里,黃河支流劣Ⅴ類水體全部清零,15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國家考覈要求,全區水生態環境整體好轉、局部優化

水土保持,山川錦繡

寧夏堅持不懈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涌現了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彭陽縣、全國梯田建設模範縣隆德縣等一批先進典型。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了一大批小流域綜合治理、坡改梯、淤地壩建設、生態修復等工程,治理區逐步實現荒原染綠、山川蔥蘢、羣衆致富。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由近4萬平方公里減少至1.57萬平方公里,治理程度達到58%,入黃泥沙量由1億噸減少到2千萬噸,塞上山川大地逐步變成“梯田層層綠滿山、綠水青山披錦繡”,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牢記囑託,規劃未來

黃河治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寧夏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明確黃河保護紅線底線,統籌推進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編制《黃河寧夏段生態保護治理規劃》,對黃河寧夏段397公里河道水域、灘塗溼地、堤防及堤防外圍100米區域,按照“一河雙線三帶四區”進行空間劃分和規劃佈局,實施堤防達標、河道整治、環境治理、生態綠化、道路交通文化建設、智慧黃河七大工程,按照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理念把黃河打造成爲“安瀾黃河、健康黃河、宜居黃河、文化黃河、智慧黃河、惠民黃河”的“幸福河”。

數據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10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