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遷都西安,世界將會怎樣?

作者|饃小貝

出品|夾饃星球

中國古裝電視劇有一個題材大庫,即明史。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和87版《紅樓夢》並列爲評價最高的國產劇。

大明這個朝代很有意思,表面看起來一本正經,往背後一瞅,全是荒誕的事情,讓人既好氣又好笑,也就成了文藝創作的熱土。

最近正熱播的是高希希執導的《山河月明》,走的也是正劇的路子,但比起《大明王朝1566》,用料不夠猛,節奏也慢,評價不是很高。

可圈可點的是對太子朱標這個人物的塑造,着墨較多,彌補了之前影視作品的欠缺,我們看到了一個被悉心培養卻因爲早逝而功虧一簣的悲劇故事。

而朱標之死,與西安有關。

劇中第28集,朱標被委派巡視陝西,結果遭遇風疾,也就是今天的中風,癱瘓不起,回南京後不久就去世了。

那麼,朱標爲什麼要巡視陝西?劇中交代了一句:父皇有遷都的打算。

也就是說,如果朱標不死,明朝的都城很可能要遷到西安。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01爲什麼要遷都?

遷都之事,從朱元璋登基當皇帝那時就在考慮了。

朱元璋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5歲,他從一個流浪和尚變身爲農民起義軍,因作戰勇敢、聰明能幹,得到元帥郭子興的器重,還把養女馬姑娘嫁給他,從此開始了草根逆襲之路。

經過數年時間發展,朱元璋擁有了一支隊伍,並於1356年率兵攻佔了集慶,改名應天府(今南京),作爲他的大本營,在周邊“廣積糧”,壯大實力

元末農民起義軍有多支,在把元軍打敗後,在江南形成多個割據勢力,誰都想把對方吞掉,自己當老大。朱元璋靠着名將徐達、軍師劉伯溫等人相助,成爲最後的勝利者。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稱帝建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朝廷自然就設在了應天。

應天也叫建康、金陵等,是“六朝古都”——三國孫權,東晉,南朝的宋、齊、樑、陳,都曾在這裡建都,是個“龍盤虎踞”之地,但是這些王朝都比較短命,最長的東晉也就103年。

明朝成立後,主要任務是北進,徹底推翻元朝的統治。這時候,應天的位置侷限性就顯現出來,距北方太遠,鞭長莫及,不便於調度資源和控制北方的遼闊地區。

在這時,遷都之事就徘徊在朱元璋的腦海。有人建議可以將都城設在汴梁,以前叫開封,是北宋的首都。

1368年4月,在大軍北上時,朱元璋到汴梁考察,覺得可以作爲重要的軍事中轉地,遂改汴梁爲北京,同時改應天爲南京,形成“兩京制度”,因此時還未到遷都時機。

徐達指揮的明朝大軍,一路所向披靡,在當年8月就攻佔了元朝的大都,改名北平(今北京),元朝正式滅亡。

明朝的全國性統治開始,疆域擴大,是該到了遷都的時候。

於是,朱元璋又去汴梁詳細考察了一次,但最後改變了主意。歷經多年戰亂,汴梁周邊已是民生凋敝,並且地形太開闊,四周無險可據,不安全,並不是理想的首都之地。

之後,朱元璋又啓動了第二個計劃,想把都城設在自己的老家安徽濠州,一方面可以滿足衣錦還鄉的虛榮心,一方面也便於控制北方。

說幹就幹,1369年,下令開始建設,按照南京城的規格來打造,並將濠州改爲更好聽的“鳳陽”,因爲府地設在鳳凰山之陽。

鳳陽建了6年,眼看就要完工了,洪武8年,朱元璋前來巡視,驗收工程,回去後,又突然下令不建了,不再鳳陽設都了。

對外的理由是說勞民傷財,花費太多,爲了體恤百姓,不搞了。真正的原因還是覺得鳳陽的條件不夠,此地本就貧瘠,朱元璋是討飯出來的,供給困難。

並且,鳳陽在南京西北部200公里的地方,也不算太北,依然解決不了管理北方的問題。

朱元璋說收手就收手,但是對於炒房客來說,可是一個大打擊,一夜回到解放前。時代的雪花落下來,到了個人頭上,都是一場雪崩。

那麼爲啥不直接選北平呢?一方面當時元朝殘餘力量還在北邊草原和東北地區活動,北平並不安全。滅掉元朝時,都城損毀嚴重,資源都得從南邊運,初建的王朝沒有這麼大實力。

既然沒有更好的地方,朱元璋就把南京作爲建設的重點,進行了一番翻新和擴建。洪武11年,改南京爲京師,同時取消汴梁的“北京”地位,算是正式定都南京。

朱元璋暫時斷了遷都想法,但這個事沒做成,對於一個偏執狂來說,還是很難受的。隨着時間推移,南京宮城的基地又出現了沉降現象,這讓朱元璋又動了遷都的想法。

1391年(洪武24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陝西,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考察西安,是否合適建都。

西安當時叫西安府。洪武二年,徐達平定陝西,改元朝時的行政區劃“奉元路”爲“西安府”,這是“西安”這個名字的緣起。

此時朱元璋已是63歲的老人,預估到自己很難完成遷都計劃,想讓他心愛的太子把這個事做成,而在這之前,再把他扶一把。

對朱標來說,本來這一趟旅程應該是他選擇房產投資的起點,沒想到最後成了生命的終點。

02太子朱標的悲劇

朱標是朱元璋與結髮妻子馬姑娘的長子,從小被寄予厚望。明朝建立當年,朱標13歲,被立爲太子,註定是要接班的人。

他也因此成了“雞娃”,各門功課都得拔尖。朱元璋請了當時最有名的學者宋濂先生當私教,給了兒子最完整的儒家教育。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朱標宅心仁厚,像個知識分子,缺乏狼性,這是最讓朱元璋擔憂的地方。人不狠,站不穩,一路拼殺逆襲的朱元璋,太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了。

兒子做不到的地方,他就幫兒子去做,掃清他的一切障礙。

爲了不讓其他的兒子染指最高權力,朱元璋實行藩王制度,一旦成人就把他們派往各地就藩,給一塊封底,擁有獨立的兵權和行政權,像個小王國,花費由朝廷來支出。

親王不能管理全國行政事務,不奉召不能回京。一句話,只要乖乖在自己家躺平就行。

但是爲了鞏固邊防,朱元璋把三個年長的兒子,分藩到北邊沿線:二兒子朱樉封爲秦王,駐地西安;三子朱棢封爲晉王,駐紮太原;四子朱棣封爲燕王,鎮守北平。

他們或多或少會參與軍事行動,說起來是歷練,但很容易培養自己的實力,埋下禍患。

朱元璋更不放心的是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人,一開始採取的是聯姻政策,把女兒當道具,嫁給大臣家。比如,大女兒臨安公主嫁給韓國公李善長之子,壽春公主嫁給潁國公傅友德之子。

隨着元朝殘餘勢力的威脅減弱,朱元璋對大臣們越來越不放心,怎麼看怎麼覺得他們臉上寫着一個大大的“反”字。

什麼人才讓人放心呢?死人。

1380年(洪武13年),朱元璋借“謀不軌”罪,處死宰相胡惟庸,並大舉誅殺牽連的人員。隨後,他廢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成爲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宰相。

胡惟庸案持續十年,最後朱元璋把起兵時就跟隨他的李善長也殺了。

當時朝臣人人自危,大臣上朝前,都得與家人訣別,弄不好就回不來了。就像你不知道怎麼回事,健康寶就彈窗了。

對父親這些殘暴舉動,朱標是極力反對的,還曾和父皇發生衝突,也在私下保護過受牽連的人。

對此,有個傳說,朱元璋讓朱標去拿放在地下的一棵荊棘,朱標怕扎手,猶豫着沒有去拿,朱元璋便將刺一一拔掉,遞對他說:“我把刺剝光了給你,難道不好麼?”

《山河月明》這部劇的前半部分,一條主線就是講朱元璋如何培養太子,朱標又是如何看待父皇。因爲很多事他沒法做主,又不敢違逆,造成內心積鬱,身體自然不會強壯。

到了1391年(洪武24年)8月,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陝西。

這個情節在《山河月明》不過兩三分鐘的戲份:朱標到了西安府,二弟朱樉來迎接,兩人登上城牆,接着鏡頭一轉,南京的朱元璋接到消息,說太子受了風疾。

太子在西安到底做了什麼事,爲什麼會受風寒,並沒有詳細交代。因爲這些事在歷史上本就是一筆糊塗賬,沒人說得清,只能瞭解個大概。

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

乙丑,命皇太子巡撫陝西,上諭皇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爲險固,向命汝弟分封其地,已十數年。汝可一遊,省觀風俗,慰勞秦民。”

意思是說:天下的山河,數陝西最爲險峻牢固,你弟弟分封在這裡已十多年了,你可以去旅遊一趟,看看當地的風俗,並慰勞下老百姓。

記載裡並沒有提到遷都的事情,但是在幾年前(洪武九年)的《明太祖實錄》裡記載,監察御史鬍子祺曾向朱元璋建議,遷都西安,認爲這裡地理位置安全,關中物產豐富,適合建都。

後代學者研究,認爲朱標去西安就是考察遷都。清代張廷玉修《明史》,梳理了整個過程,並寫道:“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

對於這位培養了幾十年的兒子,朱元璋也想借機把他的威望進一步樹立起來。朱標去的第二個月,朱元璋還命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藍玉等大將,到關中朝覲太子,相當於大閱兵。

搞這麼大陣仗,不只是給足太子面子,想必背後也是有更大的目的。

11月份,朱標回朝,身體已經不行了,第二年(洪武25年)4月25日去世,年僅38歲。

同年12月,朱元璋在《祭光祿寺竈神文》中寫道:“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定,只得聽天。”

這件事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朱元璋本欲遷都的想法,只是太子去世,他心灰意冷,也就罷了。

他沒有想到的是,最終是自己的四兒子朱棣完成了明朝遷都的任務。

03我要從南走到北

朱標死後,在猶豫了幾個月後,朱元璋最終決定還是立皇長孫朱允炆爲皇儲。

相比朱標,朱允炆顯然實力更弱,要保護他的位子穩定,做爺爺的朱元璋還得繼續拿起斧頭,繼續砍路上的荊棘。

此時,明朝能帶兵打仗的大將,老的老,病的病,在軍中位置最強的就是藍玉。

藍玉性情暴躁,粗魯無禮,朱元璋稱他“不學無術,勇而無禮”。這樣的人,按說威脅不大,因爲沒有那麼深的城府,也沒啥耐心,成不了大事。但只要活着,看起來就不放心。

洪武26年(1393年),藍玉因謀反罪被捕,由此開始在全國大肆搜捕“藍黨”。從“胡黨”案到“藍黨”案,朱元璋把明朝開國功臣大都清洗掉了,手段之殘酷,在歷史上是空前的。

雖然當時太子去世,但朱元璋子嗣多,晉王、燕王都頗有謀略,外姓人其實不可能有機會。所以,很大可能是朱元璋自己碰瓷,獲得一個莫須有的殺人藉口。

朱元璋想爲孫子朱允炆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但安全往往也意味着真空,就像身上沒有病菌,也就形不成免疫力。

朱標的去世,打破了皇權和王權的平衡,“兄終弟及”的想法像一條毒蛇,鑽進了幾個親王的心裡。

這樣的危險,朱允炆和他的大臣自然感受到了,開始了削藩的改革。但他們忽略了,削藩是需要實力的——要把本來給狼的肉,再從狼嘴裡拿出來,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朱允炆顯然沒有這個實力,良將都被爺爺給殺光了,年輕的人又不頂事,誰來抵抗叔叔們呢?朱元璋未曾預料,自己的一番好心,最後成了一杯苦酒。

1399年,朱允炆繼位,是爲建文帝。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南下,4年後,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

後來流傳說,建文帝沒死,是逃到了海外,所以朱棣纔會派鄭和下西洋搜查,但始終沒有答案。

朱棣繼位後,北平作爲他的“龍興之地”,地位陡然提高。他就將北平改爲北京,並通過行政設置、財經支持、軍事擴充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北京的地位,成爲僅次於南京的大都市,

相比之下,南京城總是讓他感到不安。對他關照有加的父兄,被他奪取位子的侄子,在地下怎麼看他?雖然殺了一大批前朝舊臣,但誰知道還有多少反對勢力,隱藏在周圍?

遠離南京,迴歸北京,是他必然的選擇,遷都之事勢在必行。

永樂七年,朱棣北巡,在北京萬壽山爲他和皇后選定了墳地,開始興建陵墓。這標誌着他已決定遷都。只是很多人認爲勞民傷財,時機還不成熟。

永樂十四年,朱棣主持召開重臣會議,討論北京營建和遷都問題。經過這麼多年,反對的聲音逐漸被削弱,而明朝此時財富的積累,也能夠支持營造新都,最後達成共識。

1420年(永樂18年),紫禁城建成,朱棣頒佈遷都詔令,明朝正式遷都北平。

朱棣在新的都城只住了4年,就病逝了,太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從小是在南京長大的,跟着爺爺朱元璋生活,他對南京有感情,此前也不同意父親的遷都之舉。

並且,他生活節儉,希望能節省開支,而南北漕運耗費太多,所以他準備將京城遷回南京,並開始做輿論準備,比如在北京的衙門前面加了兩個字“行在”,即臨時的意思。

但是,朱高熾身體不好,皇位剛坐了8個月,就病死了,回遷未能完成,遺詔說要遷都南京。

太子朱瞻基繼位,即宣德帝,他又是跟着爺爺朱棣長大的,對南京沒感情,想留在北京,但又不好違逆先皇的遺詔,所以用了一招兩邊糊弄的做法來延緩時間:

一方面,他在南京啓動修繕工程,給人感覺是要遷都;另一方面,他又在北京爲先皇修建陵墓,這個舉動基本斷絕了回遷南京的可能性,因爲陵墓都在北京了,去南京沒有意義。

過了三年,回遷的聲勢小了,宣德帝便停止了南京的修繕工程。但是他在位的時候,一直沒敢去掉北京各衙門前的“行在”二字,所以到底哪個纔是真正的首都,一直沒定。

宣德帝死後,兒子朱祁鎮繼位,是爲正統帝。正統6年(1441年),皇帝正式下令去掉“行在”二字。至此,北京重新取得了京師地位。

明朝開國以來持續了70多年的定都問題,纔算最終解決。

回首一路走來,如果朱標不死,首都可能就是西安;如果朱高熾不死,首都可能就是南京……老人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很有道理的。

要說悲劇,小貝認爲最悲劇的人物還是朱元璋。一輩子算計,想把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上,爲此不惜大開殺戒,但人算不如天算,最終哪一頭都沒算準。

再往前數,就是秦始皇了,做着一世、二世……千秋萬世的美夢,但不過二世就倒了。

只要是人,就逃不脫自然規律,而世界的恆定規律是不斷在變化,不是人爲能安排和掌控的。所以,人呀,還是善良點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