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致命新冠病毒! 美科學家揭2大證據:「功能增益」是關鍵

武漢病毒研究所「人造外泄病毒」的理論再次成爲關注焦點。(圖/路透

記者張靖榕綜合外電報導

華爾街日報》6日在「專欄觀點」刊出2名科學家的投書,他們觀察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基因序列具有明顯人工足跡,通常不會在自然演化的病毒上看見,指病毒是在實驗中進行「功能增益」促進致命力,之後外泄導致全球陷入百年等級的嚴重疫情。2名科學家分別爲臨牀生物製藥公司「Atossa Therapeutics」創辦人奎伊博士(Dr. Steven Quay),以及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前首席科學家穆勒(Richard Muller)。

根據該篇投書文章,穆勒和奎伊指出有2個關鍵證據能夠支持「病毒人造」的理論,關鍵證據與「功能增益」(gain-of-function)研究相關,該研究是微生物學家修改病毒基因組,以改善和突出病毒特性的研究,通常是提升病毒的傳染力,或是使其致命性更高。

2位科學家指出,在36個可能基因組配對中能夠連續產生2個精胺酸,結果會讓病毒更具致命性,而其中一個最常用於「功能增益」的序列是「CGG-CGG」或稱「雙CGG序列」。他們指出人爲最常插入的是「雙CGG序列」,因爲穩定且方便,科學界在這方面的經驗相當豐富,另一個「雙CGG序列」的優勢在於,相較其他35個可能的基因配對選擇,「雙CGG序列」創造了一個可以被追蹤的信號標。

奎伊和穆勒接着提出一個「額外的科學證據」,奎伊並稱這是一個「重量級」的事實,即COVID-19的基因多樣性和先前的SARS與MERS有極度的不同,他們指出SARS和MERS經由在人類身上傳染髮展出更具傳播性的能力,但COVID-19卻在一開始出現時,就已經是優化極具傳染性版本。而且SARS和MERS等冠狀病毒家族中從未自然發現「雙CGG序列」,卻唯獨在COVID-9中發現該組序列,「人畜共通起源論點支持者必須解釋,爲什麼COVID-19在變種重組時,會湊巧選擇了它們最不喜歡的『雙CGG序列』組合?爲什麼病毒選擇複製的版本會和功能增益研究者選擇的一樣?」

The Covid-19 pathogen has a genetic footprint that has never been observed in a natural coronavirus, write @quay_dr and Richard Muller https://t.co/kIVGvITFwz

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在川普政府任內,對外傾向不認爲病毒爲人造外泄,應是透過自然起源,而且當時外傳美國有投資在武漢的「功能增益」項目,之後「人造病毒外泄」理論沉寂了大半年,如今再次浮上臺面。最新披露的電郵中,佛奇表示早在2020年初,即有人警告過他「病毒可能是人造的」,佛奇在5月的參議院聽證會上也坦承,他無法確定中國是否在病毒爆發前曾將60萬美元的資金投入「功能增益」研究中;而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功能增益」研究相當出名。

奎伊和穆勒表示,COVID-19病毒早期出現即已優化成具超高傳染力和致命性的版本是前所未有的,代表此前就已經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進化,「科學家都知道只有一個方法能做到,「模擬自然演化,在人體細胞中培植病毒,直到完成最佳版本。而這恰恰就是『功能增益』研究的結果。」

篇文章在投書《華爾街日報》後,《紐約郵報》、《每日郵報》和俄國衛星通訊社》等皆跟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