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負成長 產業界 爆人才斷層隱憂

人才三大障礙

臺灣人口進入負成長階段產業界深陷「人才斷層」的憂慮。工業總會調查發現,產業界正面臨結構面、制度面的「缺、拒、流」育才、攬才及留才的三大障礙,建議政府發展「引進國際人才平臺」的思維下擬定策略,滾動檢討,讓臺灣在全球搶人才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工業總會指出,人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各國爲拉攏人才無不投入龐大資源,特別在疫情不斷反覆爆發、貿易戰並未完全停下來,全球產業供應鏈也再次面臨挑戰的此刻,產業界不得不面對轉型升級壓力,其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工業總會指出,當政府期許臺灣成爲美國重建國內供應鏈的可信任夥伴第二軌供應鏈時,引進人才更是當務之急。然而,工總調查發現,產業界卻面對引進人才的「缺、拒、流」三大障礙。

結構上,每個產業界都有人才的需求「缺」口,特別是在AI及中階技術人才。工總指出,如果政府想要持續擴大半導體規模生態系,目前臺灣先進技術人才恐嚴重不足,以AI爲例,AI最需要的是跨領域的人才,但人才培育卻非一蹴可幾,因此每個企業都有AI人才的需求缺口

中階技術人才,工總指出,產業界同樣面臨缺口。特別是在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空缺約有5.7萬個,空缺平均持續時間長達4.5個月。

制度面部分,目前《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及《新經濟移民法草案都不適用於大陸人士,等同是直接將潛在的優秀人才「拒」於門外。工總直言法案推的動固然需考慮政治氛圍,但相較於各國積極拉攏全球人才之際,臺灣卻因政治考量而排拒可以壯大自身的人才。

工總進一步指出,現行法規外籍高階幹部眷屬來臺,以及留學生在臺工作有諸多限制與嚴苛的條件,不僅影響優秀人才留臺的意願,甚至導致離職回國,使得臺灣辛苦訓練的人才「流」失,無法留用。

工總指出,政府鼓勵臺商回臺投資或轉向新南向國家發展,也都需要人才,以機械產業爲例,從陸移到新南向國家,但缺乏臺灣幹部長期駐點,需要培訓當地國技術人才,因此一直希望政府能開放外國技術操作人才來臺培訓並參與實務工作三到五年,以便成爲臺商海外設廠的幹部來源,但卻因法令而無法解套

工業總會建議政府應以將臺灣成爲「引進國際人才平臺」的思維,盤點留才、攬才與育才的「缺、拒、流」各項障疑問題,進一步擬定具體實施策略,並隨時滾動檢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