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可用30年! 做「4大NG姿勢」恐再挨一次刀

人工關節可用30年!做「4大NG姿勢」恐再挨一次刀。(圖/記者嚴雲岑攝,下同)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臺灣邁入高齡社會,每年約有4萬多人需置換人工髖關節,才能恢復正常行走與蹲坐能力,但醫師提醒,經置換的髖關節可用20~30年,最多可用40年以上,但若做了這4個姿勢,恐讓人工髖關節斷裂或滑脫,不久後又要重挨一次刀。

髖關節是人體站立或行動時支撐人體重量的主要關節,由股骨頭、髖臼軟骨、滑液膜纖維囊組成,當發生嚴重關節炎類風溼性髖關節炎、髖關節骨折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等,正常關節因嚴重破壞,無法支撐身體重量時,病患往往會感到非常疼痛,經保守治療無效時,就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食藥科長葉旭輝表示,人工髖關節是模擬人體髖關節型狀構造及功能,包括股骨柄、髖臼杯、股小球墊片組件。股骨柄及髖臼杯之材質金屬爲主,包括合金﹑鈷鉻鉬合金等。墊片多由高分子量聚乙烯陶瓷材料製成,股小球則多以金屬及陶瓷材料製成。食藥署至今共核發68張許可證,皆歸類於第2、3等級的高風險醫材

臺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榮森提到人工髖關節NG姿勢。

臺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榮森提到,人工髖節就像車子,每個零件都需受到嚴格檢視與規範民衆絕對不能到國外自行購買醫材,再回臺要求醫師安裝,「這是不合法的」。

此外,當醫師評估需置換人工髖關節時,也絕對不能拖,否則肌肉持續萎縮,開完刀恢復效果也不好。若不想直接開刀,則需透過運動維持肌肉力量

「裝了髖關節並非一勞永逸。」楊榮森表示,臺灣置換人工髖關節的族羣,以關節炎、髖骨骨折佔大宗,前者男略多於女,後者則反之,但都是以年長者居多。換完人工髖關節後,雖然可恢復行走能力,但有4個姿勢千萬不能做:翹腳、身體大幅度前傾、過度內八或外八、髖關節收縮或內曲超過90度等。

楊榮森表示,他曾收治一名失智症病患,在開完刀隔天蹲下上廁所結果髖關節直接脫臼,只能重新開一次。除了4大NG姿勢外,髖關節置換病患也要小心跌倒,以免股小球或墊片破裂,不僅影響行走功能,還需再開一次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