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 學者憂不利政治穩定
臺灣近幾年報考高普考等公職的人數大幅下滑,10年內減少約一半,「鐵飯碗」因福利、薪資未如過去優渥,已不再吸引年輕族羣。(本報資料照片)
近五年高普考報考及錄取概況
公職報考人數大幅下降,主要是高風險的土木、經建類,以及薪資低於私人企業的理工、金融財經類,專家對此情況表示憂心,因人才多流向私人企業,將使學生志願選填出現畸形的偏移現象,也容易打擊政府形象,不利於政治穩定,建議可仿效新加坡模式招攬一流人才,讓國家機器發揮戰力。
早期公家機關吸引許多臺大、政大等名校畢業生報考,現在卻盛況不再。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系主任呂炳寬認爲,一流人才流向民間企業將衝擊公務體系,因公務員在世界民主國家都是沉默的中產階級,他們代表政府形象、更要第一線面對老百姓,對政治趨勢扮演重要角色。
呂炳寬說,若優秀人才進不到公部門,將導致公部門效能、人才庫與過去出現嚴重落差,甚至影響對人民的服務,不利於政府形象塑造與政治穩定度,且公務員與國家政策制度、公務推動息息相關,這些影響層面非立即性,卻會慢慢侵蝕國家。他預估,以目前高普考10年報考人數減半的情況來看,加上少子化嚴重,公務部門人才缺口的問題將於近5、6年浮現。
其實,近年來臺灣高普考在某些職類上已出現供需失衡情況,其中以理工類最嚴重。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陳嫈鬱指出,理工資訊、經濟金融類的畢業生,因爲外面工作機會多、薪資也高,企業願意開更高薪資留住好人才,當然不願低就公職。
陳嫈鬱說,土木、經建類的技術人員因被告的風險性高,且剛考進去的菜鳥常會被派去執行較高風險的業務,甚至承辦發包工程,偏偏資歷經驗不足無法應付突發狀況,導致很多公務員怕被告,做1年就要走,甚至很多學生去實習後就打退堂鼓,導致這些類科公職面臨長期缺人的窘況。
「政治力介入文官體制、壓抑創造性、多做事少說話的工作環境,對有熱誠的公務人員也是一種挫折。」陳嫈鬱直言,很多學生充滿熱情地進入公務體系後,面臨政治人物關說,長官權威式的領導,熱情漸褪,導致能招募到的公務員且還願意留下來的,逐漸形成一種較保守的類型,也使對公職有熱忱的年輕人卻步。
她建議參考新加坡,根據國家GDP成長幅度,提供給公務員分紅,透過高薪、業績獎金等好福利,招攬一流的人才進入政府公務體系,才能讓公務體系這部國家機器發揮戰力,推動臺灣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