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解讀丨習近平心中的長江“漁”事

(原標題:熱解讀丨習近平心中長江“漁”事)

熱解讀高山大川,江河之源。

唐古拉山脈姜根迪如冰川融化水滴,匯成長江的第一股水源,一路浩蕩6300餘公里,在奔流入海前,孕育滋養出一片富庶水鄉,這就是江蘇

11月12日,在上海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慶祝大會後,習近平總書記馬不停蹄地赴江蘇考察調研首站來到南通市山地區濱江片區,考察當地推進長江岸線環境綜合治理、實施長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沿江邊步行察看濱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遠處江水遼闊、波光粼粼、水運繁忙。總書記感慨地對在場的幹部羣衆說,我在1978年來過五山地區,對壯闊的長江印象特別深刻。這次我來調研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門來看看這裡的環境整治情況。

“長江是中華民族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於中華民族的搖籃,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思慮深遠。

在2016年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在2018年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表達“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的憂慮,並指出“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要求“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

“無魚”二字振聾發聵,引人深思。

衆所周知,長江流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爲典型的區域,曾經漁業資源極爲豐富,最高峰時曾佔到當時全國淡水捕撈總產量的60%。

然而,近幾十年來,長江的魚類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水中大熊貓白鰭豚2007年被宣佈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數量急劇下降;“淡水魚王”白鱘已連續15年未見;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四大家魚”魚苗發生量下降了90%以上……

在許多生活在長江流域的人們的記憶中,長江曾是“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閒”,然而,人們不曾想到,司空見慣的江豚如今會成爲珍稀物種,隨處可見的魚羣也會有窮盡的可能。

全局計、爲子孫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作出一系列實施長江禁捕退捕的重大決策部署。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10年禁捕。

“長江禁漁是件大事,關係30多萬漁民生計,代價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態保護還是值得的。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裡搞沒了。”今年8月在安徽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重心長。

總書記進一步指出,長江禁漁也不是把漁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關工作做細做實,多開發就業渠道和公益性崗位,讓漁民們穩得住、能致富。

“母親河養活漁民祖祖輩輩,現在該是我們報答她了。”響應禁捕政策,江蘇張家港聯村“船老大”沈國華主動結束44年“以江爲家,逐魚而行”生活,和村裡其他12戶漁民一起謀劃轉型。

如今,沈國華被當地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聘爲漁政船長,每天沿江巡邏,爲長江生態保護貢獻力量

近年,瞄準突出環境問題,江蘇各地“下猛藥”“出重拳”“零容忍”,接連打響環境治理攻堅戰。如今,碼頭不見了、黃塵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岸邊像花園、江水變清澈、市民臨江又見江了……

從“兩岸煙囪聳入雲”到“無邊江景一時新”,人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綠色發展的獲得感。長江沿岸的工廠碼頭化身爲柳堤葦岸,日漸清澈的江水裡江豚活動也明顯增多。

11月10日,江豚在江中游耍戲水,引得江邊散步的市民駐足觀看……近兩年,類似情景在南京、揚州、鎮江等長江江蘇段多個點位不時出現。

有關專家測算,長江魚類繁殖週期約3年,如果實施10年禁捕,多數魚類可以完成3個世代的繁殖週期,從而實現水生生物資源數量多倍增加。

今年8月,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禁漁是爲全局計、爲子孫謀的重要決策。沿江各省市和有關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細化政策措施壓實主體責任,保障退捕漁民就業和生活。”

“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閒”,展望未來,人們期待長江重現昔日鳶飛魚躍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