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記憶代代相傳

參觀大釗故居的學生爲李大釗像獻花。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報館   潘之望

北京,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中國早期傳播主陣地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

百年曆史激盪,文物見證榮光。今年3月,北京市公佈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5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2111件/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一級文物1974件/套。如今,這些見證初心使命的紅色地標陸續對公衆開放,成爲黨史學習教育生動課堂。

打造主題片區

6月1日,李大釗故居、“亢慕義齋舊址、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趙家樓遺址、馬駿烈士墓等一批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開放。

“不同於其他類型的文物,革命文物大多與近現代史的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活動、重要歷史事件等密切相關,形成集中連片的分佈格局。”北京市文物局革命文物處處長李糧企介紹。《北京市關於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實施方案》和《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確立了“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主題保護”的目標。

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等重大時間節點,北京先後打造了以盧溝橋、宛平城爲中心的抗日戰爭主題片區,以雙清別墅、天安門爲中心的建立新中國主題片區,以北大紅樓爲中心的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

革命活動舊址數量衆多、佈局分散、情況各異,如何保護傳承利用?拿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來說,31處舊址包括重要會議場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重要黨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紀念設施等多種類型,分佈在東城、西城等5個城區。北京在對舊址保護狀況進行摸排基礎上,實現保護優先、以保促用、以用推保,將舊址進行分類打造提升。京報館舊址一度成爲大雜院,直到30戶居民搬走,小樓得以徹底修繕。如今,小樓內設置“京報與京報館專題展”“百年紅色報刊專題展”“邵飄萍生平事蹟專題展”,講述着以邵飄萍爲代表的進步報人的紅色往事。

保留歷史信息

“在保證文物本體安全穩定的前提下,實施最小擾動,最大限度保留不同時期的歷史信息。”天津大學建築設計規劃研究總院設計師任慶生說。二七慘案長辛店舊址原爲一座明代火神廟,通過對同時期同功能建築的比對,結合長辛店地區北方官式建築的特點,修繕中把後期改造的裹壟屋面恢復爲原有的捉節夾壟屋面,但仍保留遺存的福壽瓦樣紋飾。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是典型的民國時期西式建築,經過對門窗和地板顏色的反覆比對和細緻探索,最終確定爲棕紅色,恢復了昔日的風貌。

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自開放以來,觀衆絡繹不絕,多地的預約人數已達上限。在接連參觀5處舊址後,一位北京市民感慨地說:“爲了民族的解放,許多仁人志士拋棄了相對安逸的生活,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我們要永遠銘記這一段段歷史!”

“這張照片和後面的場景一模一樣!”陶然亭慈悲庵山門前,一位遊客仔細端詳着一張老照片。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與輔仁學社同仁在慈悲庵就驅張運動進行會商,並在門口古槐下合影留念,這是青年毛澤東在北京留下的爲數不多的幾張照片之一。這段珍貴歷史,在慈悲庵舉辦的“先驅者的奮鬥――慈悲庵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專題展中有詳細介紹。

“北京革命文物資源豐富,我們要深入挖掘歷史內涵,講好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讓人民羣衆在參觀過程中接受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讓紅色記憶代代相傳。”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

隨着革命舊址的開放,一批各具特色的展覽紛紛亮相。其中有北大紅樓舉辦的“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主題展覽,有原中法大學、《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李大釗故居等舉辦的一系列專題展,主題展與專題展有總有分、彼此呼應,全面系統展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發展的艱辛歷程和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光輝歷史、獨特貢獻和時代價值。

講好紅色故事

“展覽首要的是準確,史實一定要搞清楚。”豐臺區委黨史辦宣教科科長王真勝說。爲做好策展工作,豐臺區先後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20餘次,邀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的黨史專家指導論證,嚴格把好政治關和史料關。“北方的紅星――長辛店與中國工人運動”專題展,光大綱就修改了30多遍。工作人員輾轉聯繫湖北孝感黨史研究室、應城黨史辦、許白昊紀念館,才找到一張中國早期工人運動先驅許白昊烈士的照片。

展覽組還精心撰寫“毛澤東兩次到長辛店”“騎着毛驢去遊行”“工人是天”等9個長辛店紅色故事,以及“鄧中夏: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長辛店鐵路工廠第一個共產黨員史文彬”“從長辛店到山海關”等16位工人運動先驅的故事,將那些光輝歲月娓娓道來。

《京報》是北洋政府時期在北京出版的進步報紙,由邵飄萍在1918年創辦,一篇篇文章體現着動盪年代“鐵肩辣手”的時代良心。1925年,邵飄萍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但直至犧牲乃至在日後的漫長歲月裡,這一身份一直沒有公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方漢奇通過大量紮實的研究,證實了邵飄萍的共產黨員身份。1986年,中共中央組織部正式予以確認。

展覽中有一張照片引人注目,那是1919年8月,邵飄萍再次流亡日本時所攝。他身後的書架上擺放着馬克思像和170餘冊書籍。方漢奇拿着放大鏡一一考證,發現其中包括《資本論大綱》《世界大革命史》《社會主義論》《勞動組合運動史》等大量進步書籍。“這些史實都充分證明,作爲一名早期共產黨員,邵飄萍先生對馬克思主義懷有真誠的信仰。”北京日報社品牌推广部主任郭坦說。

權威的史實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吸引、打動觀衆。各紀念地在展陳方式上下足了功夫,亮點不少:觀衆掃一掃二維碼,可以聽往事,重溫初心;沉浸式話劇《播火者》在李大釗故居上演,三合院裡,一草一木,都成了舞臺;通過互動裝備“與大釗先生合個影”,也可拖動印章,爲電子信件蓋上亢慕義齋的圖章和日期圖章,獲得“李大釗先生當時寫給進步青年的一封信”;拍一張照片,輸入姓名,可製作一張專屬的長辛店工人俱樂部會員證書……

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組織遴選了109個精品展覽向社會推介,北京市文物局選送的12個展覽入選,總數居全國第一。“下一步,北京將繼續梳理革命文物資源,推進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覈定工作,進一步加強史實研究。通過‘看文物 學黨史’等多種形式,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陳名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