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雙11”促銷套路有哪些?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題:敲黑板:“雙11”促銷套路有哪些?

新華社記者趙文君

今年“雙11”,各大電商平臺提前掀起一波促銷高潮銷售週期比往年延長,從11月初拉長至明年春節前夕,再加上商家多種多樣的“滿減”“補貼”等促銷手段,讓廣大消費者“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甚至感覺不買就吃虧了。中國消費者協會結合近年來消費糾紛調查,提醒消費者理性消費,謹防促銷套路。

直播帶貨“槽點”多

各大電商平臺的主播賣力講解、分享體驗,加上粉絲刷屏的評論,吸引了衆多消費者通過直播下單購物。當前,網絡直播的購物方式越來越普及,同時也隱藏着一些消費陷阱

中消協調查統計,消費者投訴的“槽點”主要有:直播帶貨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部分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僞劣商品等;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殺雛”;主播將消費者引至第三方,該平臺信用資質不佳或是引誘消費者進行私下交易;部分商品售後無保障,消費者難享“三包”權利等。

中消協提示:消費者要提前做足“功課”,不被各種“假優惠”陷阱誤導建議消費者不輕信商家的“特價”“清倉價”“全網低價”等宣傳,購買商品前要貨比三家,先了解商品的大概市場價格,再對商家促銷活動是否有實際優惠進行評估,警惕“明降實漲”等價格陷阱,避免受不實促銷誘惑而衝動消費。

優惠活動“水分”多

紅包活動一直以來是各大電商平臺吸引用戶、提升銷量慣用手段,有時候這些紅包活動看似優惠多多,實際上卻很雞肋

有消費者反映其在某網絡購物平臺參加搶紅包活動,一共搶到了900多個紅包,但實際優惠金額累計不到10元,花費了很大精力,最後只有滿滿的失落感;有的商家使用“限時搶購”“爆款秒殺”“巨惠特賣”等極具誘惑力的宣傳用語來吸引消費者下單,實際上是“先漲後降”的套路;還有的優惠活動可能就消費期限、商品品類、消費金額等設置一定的“門檻”,消費者達不到這些門檻,就不能享受到優惠。

在“雙11”等大促活動期間,部分平臺、商家以促銷活動的名義進行推廣,表面上是讓利消費者,實則庫存,甚至藉助低價來推銷其劣質商品,消費者一旦禁不住誘惑就很容易上當受騙,引發消費糾紛。

中消協提示:面對各種促銷、優惠廣告,消費者首先要保持理智,樹立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意識,根據自己或者家庭的實際需求選購商品,不被商家的各種促銷活動衝昏頭腦。在面對商家爲“清庫存”而進行大促時,消費者最好先清理一下自己的“庫存”,也許家裡還囤積着上次大促時血拼的商品。因此,建議消費者量需而入,千萬不要爲自己並不需要的物品再浪費精力和金錢了。

售後服務詬病

一些商家重視銷售、輕視售後服務,如不履行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不向消費者提供購物發票、售後電話無人接聽形同虛設、商品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卻要求消費者去鑑定、不履行“三包”義務、對消費者退貨或者退款請求拖延處理等。

有的商家爲了衝擊銷量而虛標庫存,還有的商家打出“秒殺”“競拍”等低價促銷活動,吸引大量消費者下單購買後,商家或是遲遲不發貨等待消費者主動取消訂單,或是以“訂單異常”“商品缺貨”“操作失誤”“系統錯誤”等藉口爲由單方面強制“砍單”,由於下單的消費者數量較多,若商家不能妥善處理,極易引發羣體性消費糾紛。

中消協提示:資質齊全信譽較高的商家,其經營行爲相對較爲規範,商品質量和售後服務等也有較高的保障。消費者千萬不能貪圖價格便宜就登錄陌生網站或者點擊不明鏈接進行交易,更不要隨意添加陌生人微信、QQ等進行私下交易,以免吃虧上當。

消費者要注意索取並保存購物憑證以及相應的商家承諾,通過網絡購物的,還應將訂單信息、購物聊天記錄等留存,作爲維權證據。發生消費糾紛時,可先與商家以及平臺進行溝通,如聯繫不上或者無法達成一致的,可向12315或者消協組織進行投訴,也可以通過向仲裁機構提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