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山平原物種庇護不足 國有林淪孤島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昨指出,我國保育策略應跳脫圈地保護的思維。記者胡經周/攝影

二○二二年十二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通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供全球未來十年的生物多樣性策略藍圖。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長林華慶表示,國有林事業處的生態覆育成果各界有目共睹,但淺山與平原物種卻未獲得足夠庇護,我國保育策略應跳脫圈地保護的思維。

林保署與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昨舉辦「二○二四臺灣生物多樣性論壇」。林華慶在論壇中表示,「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的生態覆育、氣候變遷調適、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等目標,是我國下個十年的覆育基礎,臺灣國有林事業區面積達一五三點八萬公頃,佔陸域面積約四成二,形同野生動物重要棲地,自然保護區域合計九十八處,陸域面積近七十萬公頃,形成所謂中央山脈保育軸。

石虎等保育類野生動物分佈於海拔一千公尺以下淺山平原地區,未獲得足夠庇護。圖爲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石虎「捲心面」。圖/北市動物園提供

不過林華慶也坦言,相比國有林事業區,淺山與平原物種未獲得足夠庇護,百分之五十五保育類野生動物和百分之六十四的臺灣植物紅皮書物種分佈於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淺山平原地區,在棲地破碎化日益嚴重下,國有林區成爲孤島,淺山平原重要棲地無法連結與維持生態功能,需跨部門公私合作,保育策略也應該跳脫圈地保護的思維。

另因應二○五○淨零碳排,林保署四月底成立「公民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媒合平臺」,協助提供企業ESG揭露需求的專案參與及媒合,目前現有專案自然碳匯十五案、生物多樣性廿三案、林業文化三案和山林文化一案,其中有十多案正在洽談階段,最快近期將有案件洽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