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崁武術大會師 後場鑼鼓亮相
雲林縣「西螺七崁武術嘉年華」,今年特別介紹武館陣頭幕後英雄「後場鑼鼓」。(張朝欣攝)
雲林縣政府今年首度舉辦「西螺大橋藝術長廊藝陣文化祭」,24日重頭戲爲「西螺七崁武術嘉年華」,由西螺地區各武館師父、學校武術團體展現武藝,西螺七崁居民早年爲保衛聚落而習武,現今則成爲強身健體的運動,走入民衆生活中。
「西螺七崁武術嘉年華」由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主辦,今年除了展現振興社、武野館、勤習堂等流派的拳法與套路,還特別介紹武館幕後英雄「後場鑼鼓」,讓民衆瞭解武館陣頭的分工合作。
基金會董事長李明哲表示,後場鑼鼓通常由1個鼓、1面或數面鑼、數面鈸組成, 舞獅陣頭需由打鼓師父配合舞獅者的走、臥、跳、躍等動作,以及喜、怒、哀、樂等情緒,才能將整個舞獅表演做到盡善盡美。
振興社師父程文雄說,後場鑼鼓一般以大鼓爲主,鼓聲與弄獅者的腳步緊密配合,若沒有鼓聲,弄獅就沒氣氛,所以鼓手可說是弄獅過程的指揮家,掌握全場節奏快慢及氣勢強弱。
勤習堂師父黃應華指出,鼓法的變化是各團的特色,常由老師父擔綱且需長期的練習,基本上以4拍的打法配合弄獅動作,有集合鼓、基本鼓、走路鼓、獅鼓、戰鼓、凱旋鼓等。
今年「西螺七崁武術嘉年華」也加入武術天燈元素,由雲林縣長張麗善帶領民衆一同施放1顆大天燈與7顆中型天燈,施放前由多名雲林縣書法名家書寫祈福語,象徵西螺七崁武術的一飛沖天與綿延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