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生:中國商業航天需要大力扶植培養領軍型人才

11月17日消息,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原董秘、總法律顧問齊國生在2023商業航天產業論壇上,分享了其對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現狀以及瓶頸問題的分析與建議。他認爲中國商業航天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無論是創業者、政策還是資本都在積極參與到商業航天項目中。但他也表示,目前我國發展商業航天還面臨着五大問題。

第一點,齊國生認爲中國較爲完善的商業航天政策法規體系上不健全。“目前國內還沒有一部頂層的航天法,也缺少專門的商業航天相關政策與法規,真正商業航天發展的相關政策基本都是在於政府各個部門的相關文件中。”

第二,商業航天在國家航天大局中的定位、界定軍事航天與民用航天之間的關係等方面,還需要有整體的、系統的、完整的、戰略性的謀劃,相關方面的力度還不夠。

第三,齊國生表示,中國的商業航天產業規模還是比較小,應用深度和廣度不太足。“我們商業航天起步較晚,商業航天發展處於初步階段,規模較小,我們還是偏重於製造端和發射端的基礎業務,這方面的投入很多、研究很多,而在應用端、消費端這方面的開拓還不夠重視,應該應用得更深、更廣,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加以研究。”齊國生認爲。

第四,政府基礎能力和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開放的政府還要進一步加強。

第五則是培育有創新能力的商業航天企業的力度尚需加強。“目前我們還沒有像太空探索公司等這樣的骨幹企業和馬斯克這樣具有標杆性的創新性人才的大量出現,因此要大力培養扶植領軍人才。”(御柳)

以下爲齊國生演講全文:

齊國生:非常高興今天來到大興參加商業航天論壇,主辦方也邀請我來做個簡要的發言,我的發言不是什麼研究,只是把我近些年對商業航天的探索、思考和一些情況給大家做個介紹,講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商業航天,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當今的世界是五彩繽紛,許多國家都把航天事業的發展作爲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來推動、來加以部署,商業航天的發展更是許多國家維護和爭取自身利益的主要實現手段。我們作爲21世紀的中國人,必須在航天科技前沿上有所突破,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我們的貢獻。

關於探索太空資源,發展商業航天,這裡我談談幾點看法,因爲今天的主題就是發展商業航天,探索航天。主要分四個方面:

第一個,探索太空資源的重要意義。

第二個,商業航天發展的現狀與未來。

第三個,我們國家發展商業航天的相關政策。

第四個,發展商業航天的瓶頸問題和相關建議。

第一個,探索太空資源的重要意義。

太空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它是發展商業航天的根基,從人類漫長的發展歷史上看,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將依賴太空資源的生存和發展,必將對它有所依賴。這種人類賴以生存的太空資源也必將爲我們商業航天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發展機遇期,它是人類未來資源爭奪、佔有、和平利用的戰略高地,因爲人類社會進化的過程和人類發展史,始終是圍繞着資源進行的。過去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因此太空資源開發利用必將成爲商業航天發展的引爆點。

最早我們是從陸地資源到海洋資源,再到天空資源、太空資源,所以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始是圍繞着對自然資源的探索、開發和利用開展的。人類從陸地到太空探索也是人類人類探索資源的全息圖:第一資源是陸地,第二資源是海洋,第三資源是天空,第四資源是太空。開發太空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美國杜勒有一本書叫《外空礦物資源》有這樣的表達:我們人類正在穩步地消費地球的有限資源,雖然過去我們創造了很多替代品,提高了效率,開發新技術給我們帶來希望,但是數據表明全球年度人均消費總量仍然不斷上升,而且說我們是在消費最後幾小時的古老陽光。作者還說這是一條不可逆的道路,很容易導致社會崩潰。但是他又說道:一種方法就是利用外空資源就推翻了這個預言。

人類面臨的情況就是這樣的,隨着人類發展人口不斷膨脹,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也日益加劇,資源匱乏,生態惡化,環境污染,災害頻發,地球資源和生存空間限制都來來了生存危機。所以地球資源日益枯竭是我們全世界關注的問題。據測算,我們2014年8月19日(也就是十年前)地球已經超採了。也就是從2014年8月19日這一天起人類資源消費超過地球本年度產生的、生物承載量的能力。這是我們的現實。從工業革命來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消費能源已經超過過去上千年的總和,平均氣溫在工業革命的時候就比過去時代上升了1度,有的地方是2度,溫度上升給人類帶來很多災難。有位航天專家在一次講演中講到,“地球雖美,我見猶憐”,表達了他對地球資源的憂慮。因此解決過度能源消耗的方法,除了我們節約資源、採取其他措施、其中還有一個就是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擴大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以選擇太空,開發利用這一人類賴以生存的太空資源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誰把握住了太空,誰就把握了未來。

從近年的發展看,太空經濟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產業鏈,我們在太空活動的科學探索、技術研發、型號研製中產生了大量的成果。通過直接或者轉化等方式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比如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能源、生物甚至醫學的發展都在這方面產生作用。

隨着空間技術的發展和太空開發的應用,太空資源的探索爲我們國家安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好很大的影響。陸海空之後,太空以其得天獨厚的空間位置以及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方面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影響力,越來越爲人們所重視。當前的太空探索我認爲絕不僅僅是單純科學探索問題,而是國家命運和地位問題,已成爲主要航天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探索太空資源,發展商業航天,目前我們正處在全新的戰略機遇期。這是我講的第一部分。

第二個,商業航天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商業航天是指採用市場化機制,以盈利爲目的而開展的航天活動。當然這個定義會很多,但本質上一定是市場化。近十年來,全國商業航天總規模呈現出穩步的上身趨勢,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板塊收入是1770億美元。我算了一下,到了2020年商業航天收入達到3150億美元,複合增長率是6.6%。這兩年增長較平穩,如果再往前平移三年統計,平均複合增長率是7%多。

目前商業航天發展到什麼程度?從全球來看,前歐空局局長沃爾納認爲我們現在的商業航天是處在太空4.0。他的太空4.0就是太空已經成爲陸海空之後人類活動的第四疆域,跟我剛纔說的第四資源一樣,他描繪的太空4.0是政府主打的計劃,私營企業全面參與;太空旅遊業的興起,新主體新業態新經濟的培育;航天應用向社會經濟生活的全面滲透;航天成爲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共同參與的領域。特徵是要有個商業化的概念、市場化的概念。這就是太空4.0,從目前全球來講。

隨着SPACEX、藍色起源、維珍銀河等國外商業航天公司的起,商業航天這一新形式正在進入公衆視野,可以說21世紀新的太空探索企業爲在座的商業航天企業、民營企業提供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新的技術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太空探索大戲使人目不暇接。

怎麼目不暇接?四個方面:第一,從太空經濟方面來看,在通訊衛星應用領域,太空旅遊業、航天金融保險、航天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應用領域、公共安全領域、航天醫療領域等六大領域都有快速發展,也有很多案例,不一一列舉了。只說一個,2021年維珍銀河公司首次將真人送上亞軌道太空飛行,標誌着商業航天太空旅遊邁開了重要一步。維珍銀河公司從2015年就開始出售他的太空船票,據說現在有800名有想法的人在排隊,準備登上太空。在這方面還有美國的藍色起源公司也從事類似的業務。與此同時空間相對論公司也多次完成平民進入火箭進入太空站搞些商業活動,所以未來太空探索公司還將開展把遊客送到月球甚至太空進行旅遊的業務。在經濟方面是一種標誌。

第二,從航天的力量構成來看,新興私營航天企業也在快速創新,並且取得突破,尤其是在美國,已經佔領了很多領域,其中太空探索公司已經成爲航天發射領域的獨角獸。也就是到今年11月14日(今天是11月16日)統計,該公司獵鷹9火箭已經發生83次,佔美國本土航天發射總次數的90%,也有部分大的傳統航天企業由於創新不足,發展較緩慢,比如波音公司。

第三,從技術創新來看,商業航天加快了一批新技術的突破,火箭及發動機多次回收重複使用,獵鷹9這個火箭的一級子級重複使用已達到18歲,後續還將用與第19次發射。3D打印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比如空間相對論公司已經使用大型3D打印機制造出完整的火箭。當然2023年3月份進行了首飛,雖然沒入軌,但已經邁出了一大步,成功是遲早的事。充氣式太空艙將構成太空旅館甚至是商業空間站或升空飛行器等等,亞軌道高超聲速飛行將洲際間的運輸時間壓縮到一小時以內。這都是我們技術的發展。

第四,從商業模式上看,商業航天催生了新業態、新生態,有的企業開始籌劃並實施小行星採礦等太空活動,有的企業還進行手機直連衛星業務,未來不久這些都將越來越成熟,都能夠實現。不斷有新的航天項目被提出,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與資本參與到商業航天過程中。

我們國家現在什麼情況?也處在蓬勃發展階段,目前國內商業火箭公司包括星河動力及在座企業家企業有搞衛星的,都非常活躍,從總體上看,我們國內的政策也是非常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航天方面的投資,諸多投資者也積極參與商業航天項目的投資中。有個數據,2011-2021年有幾百億這方面的融資事件。所以今年和未來,商業航天一定有更快的發展。

中國航天基金會2019年與華強公司、長城公司、國科控股等企業發起成立了聯盟,有百家企業在其間。中關村商業航天產業聯盟也有上百家成員單位,今天又在北京大興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商業航天產業聯盟(籌)成立,這是目前商業航天發展趨勢、繁榮的表現。我認爲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認識到投資航天就是投資未來,投資航天應是無悔的事業,爲什麼這麼說?因爲整個世界經濟革命、技術革命發展史過程中,有五次技術革命帶來了需求的增加,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今後以我們太空技術和商業航天發展爲催化劑能不能帶來新一輪新供給的增長和快速擴張,拉動市場的經濟發展。這個讓我們拭目以待。

第三個,我國發展商業航天的相關政策

因爲時間原因,這個我就點個大題,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就是對商業航天的政策,從2013年開始《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PPT圖),一直到2019年有若干政策,所以搞商業航天還是有政策法律依據的。

第四個,發展商業航天的瓶頸問題及建議。

這裡面講五點:

一是較爲完善的商業航天政策法規體系尚不健全。目前國內還沒有一部頂層的航天法,也缺少專門的商業航天相關政策與法規,真正商業航天發展的相關政策基本都是在於政府各個部門的相關文件中,在這方面應該說美國做的非常好,美國有個法典,其中專門增加了國家航天和商業航天項目的專編。每一屆政府都對商業航天有明確的表述。比如美國國家航天政策中提出“儘可能減少商業航天活動的監管負擔,確保形成對航天活動許可證做到及時響應的監督管理”。因此我們國家應該建立並完善航天法規體系,使之與我們航天大國地位相匹配,爲商業航天發展做保障。這是第一個問題和建議。

二是商業航天在國家航天大局中的定位,界定軍事航天與民用航天之間的關係等方面,這方面還需要有一個整體的、系統的、完整的、戰略性的謀劃,這方面我們研究的有,但力度還不夠,這個怎麼來界定?怎麼讓民營航天在國家法律、公共秩序、國家安全等機制約束下,在市場驅動下進行獨立的以盈利爲目的的航天活動,在這方面的政策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三是商業航天產業規模比較小,應用深度和廣度不太足。我國航天事業已經走了六十多年的歷程,建立了運載火箭、衛星、飛船、空間站、空間探測器、地面應用等一系列完整的航天工業體系,實現了全面自主發展,成爲名副其實的航天大國。但是相比於其他一些西方國家,我們商業航天起步較晚,商業航天發展處於初步階段,規模較小,我們還是偏重於製造端和發射端的基礎業務,這方面的投入很多、研究很多,而在應用端、消費端這方面的開拓還不夠重視,應該應用得更深、更廣,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加以研究。特別是在民營商業航天發展過程中應該提倡政府和軍隊大量採購民營商業航天的產品和技術,要改變觀念,使政府把重點、監管放在重要的方面,其他就放在商業航天上來做。

四是政府基礎能力和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開放的政府還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有的國家特別是美國做的比較好,美國政府1996年在航天政策中就規定了“政府部門開放了航天技術要及時向私營企業轉移”,2006年美國航天政策規定“美國政府從事航天活動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在與國家安全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能夠最大限度地以有償方式無阻礙地讓私人企業使用”。

五是培育有創新能力的商業航天企業的力度尚需加強。我們除了有國家隊以外,現在從事航天活動的企業有很多,但是還是與國際知名企業有競爭力的、有創新力特別強的規模不能說沒有,但還是比較少,存在創新力不強、合作意識弱、競爭秩序有的方面有點亂、競爭環境不太好,也存在一些內卷現象。目前我們還沒有像太空探索公司等這樣的骨幹企業和馬斯克這樣具有標杆性的創新性人才的大量出現,因此要大力培養扶植領軍人才。我接觸很多企業,比如銀河航天、星際榮耀、中科宇航、國電高科、馭星公司、星河動力我覺得都非常優秀、非常有潛力,所以我覺得國家應該在政策方面給這些企業大力的支持。比如在一些具體的,政策開放、審批環節各個方面應該給予他們寬鬆政策。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商業航天發展的都很好,但有力度的發展商業航天企業的代言人還不繫統,誰來我們這些民營商業航天來發聲、來傳播政策?現在比較分散。希望相關部門、政府、相關協會、媒體、投資人多多關心商業航天企業的發展,要爲他們發聲,推動我國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

今天我的發言就這些,謝謝大家,說的不對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