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思網校在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分享,助力科技創新型人才早期培養

中新經緯4月24日電 2022年4月24日,第七個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好未來旗下學而思網校登上中國航天日 “科學大講堂”,給全國青少年帶來了一堂寓教於樂、妙趣橫生的航天素養課。

圍繞火星車與月球車,學而思網校老師與“祝融號”火星車設計者賈陽一起爲孩子們講述了航天探測器背後的科學知識和原理,並展示了“未來火星車”藍圖等中小學生設計的航天科創作品。擁有航天夢的“00後”和“10後”全程收看,並在留言區積極互動。

課上,賈陽對學而思網校小學員們設計的“未來火星車”和“未來火星能源站”給予高度認可,並鼓勵學而思網校延續“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探究式素質教育理念,將課堂打造成孩子們的科學創想試驗田,“從娃娃抓起”,爲航天領域也爲其他高新技術領域培養更多科技創新型人才。

航天官方“蓋章”的素質課堂,精彩在哪裡?

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哪個環節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從評論區的反饋就可窺斑見豹——

“這些10後的知識儲備和創新精神,真的絕!”

“藉助火星車做空間誘變育種實驗,創意確實贊!”

“現役航天人,有被這些作品感動到~“

沒錯,正是課堂上展示的學而思網校小學員科創設計作品,讓屏幕前的很多觀衆,跟火星車設計者賈陽老師一樣感到“驚喜”。

火星大氣改造、空間誘變育種、碳基能源儲備……透過航天專家的點評,你會發現,學而思網校小學員們在設計航天科創作品時,融入了空間科學、地質學、生物學、新能源等多領域知識。如此複雜且交叉的內容,孩子們爲什麼能深入理解並靈活運用?

這與老師的引領和課程的設置有很大關係。

學而思網校擁有近20年教研沉澱,在“雙減”前就已開始佈局素質教育領域。爲幫助孩子們搭建跨領域知識系統,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學而思網校推出“科學創想”課程,通過“探究式”和“項目制”教學,讓孩子把不同領域的知識點串聯成片、融會貫通,並藉助“無標準答案式”課題實踐,鼓勵孩子們開展自主創新和應用輸出。

此次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節目中所展示的孩子作品,就來自學而思科學創想課程的優秀學員。

據悉,該課程還參考了腦科學研究和大數據分析的成果,結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結構和特點,設置了匹配不同年齡層孩子的針對性課程,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提升科學素養。

不侷限於課堂,將科學實踐延伸到生活中

在本次中國航天日“科學大講堂”中,曾在中科院工作過10年,參與北斗、神舟研製的學而思科學創想老師張利峰表達了一個教育理念,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共鳴。

他說,當今這個時代,孩子們需要“廣義的學習”,即不侷限於課堂之上,不侷限於“有字之書”的學習。對於科學教育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

正如瑞士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言:“兒童是天生的科學家,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生活中有很多科學現象,都是極佳的思維能力培養切入點。科學素質教育,也尤其適合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

基於這一考慮,學而思科學創想推出一系列以“樂探究”爲主題的科學實踐活動,將其納入學而思網校“素養生活”板塊,引導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開展“中國空間站過境觀測”“火星車動力能源分析”“行星移民可行性分析”“不同緯度太陽能輻射強度對比”“水火箭共創”“衛星閃爍摩斯碼破譯”等活動,將學習延伸到生活之中。

後續,孩子們在“樂探究”科學實踐活動中所產出的優秀作品,將有機會登上萬米高空中的衛星,展示在衛星所搭載的大屏幕上,在宇宙裡“辦展覽”,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自驅力與創新自信力。

對於“樂探究”背後的素質教育理念,學而思科學創想負責人潘昕老師給出了詮釋:

“‘樂探究’科學實踐活動,旨在爲孩子們創造更多自主引導式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 體驗機會,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從初步研究、到構思創作、調整優化、展示成果,均由孩子主導,老師則在關鍵環節和大方向上給予針對性指導,以此來爲孩子們營造一個能讓創造力自由生長的環境,讓孩子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和銳化。”

自主續航式學習,助孩子獲取“受益一生的能力”

2020年10月,學而思網校正式成爲“中國航天事業戰略合作伙伴”,並被授予“中國探月工程、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戰略合作伙伴”榮譽稱號。

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學而思網校深度佈局航天素養教育,推出“學而思太空計劃”,開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動和素養課程,幫助數百萬中國少年爲航天夢想續航,也讓數十萬孩子以航天爲入口,踏入了更爲廣闊的科學世界。

在這一過程中,最令家長和老師驚喜的,不是孩子們掌握了多少知識點,而是孩子們擁有了勇於探究的科學精神、積極主動的實踐創新意識,以及自主學習的意願和能力。

接下來,“學而思太空計劃”還將升級推出“航天課程矩陣”和“深度航天實踐”,用更加體系化的認知建構模式,和更加豐富多元的實踐活動,來幫助孩子們獲取受益一生的能力。(中新經緯APP)

【編輯:付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