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大劑是什麼東西,打過膨大劑的紅薯花生,究竟有沒有毒?
現如今,食品安全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對於日常食用的瓜果蔬菜,農藥殘留問題一直都是不少消費者的擔憂所在。
實際上,並不是所有農藥都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害,不少農藥都是在可攝入的許可範圍之內。
其中,就有不少水果都會使用的膨大劑。
提到膨大劑,不少人或許沒有較爲直觀的印象,但是倘若提及使用膨大劑的水果,諸如草莓、葡萄、西瓜以及獼猴桃等,恐怕多數人日常都會食用。
實際上,不少消費者已經意識到,現如今市面上的諸多水果都過於“飽滿”“充實”,諸如近年來的網紅葡萄“陽光玫瑰”,不僅個個顆粒飽滿,而且吃起來口感幾乎如出一轍,不像巨峰葡萄那樣有的酸、有的甜。
究其原因,自然和陽光玫瑰葡萄使用的“科技”相關,其之所以個頭普遍偏大,就是受膨大劑的作用。
除了葡萄之外,受膨大劑作用的還有現如今普遍又大又紅的草莓。
相信多數人都記得,早些年吃的草莓基本上個頭都不大,而現如今的草莓幾乎是過去的兩倍大,而且手感幾乎都有些生硬,至於顏色上,又都紅得離譜,以至於不少消費者都望而卻步。
毫無疑問,這些又大又紅的草莓,都是受膨大劑的影響,只不過這樣的大草莓,口感上卻有些差強人意。
另外一個膨大劑的“重災區”,便是近年來頗受消費者喜愛的獼猴桃,細心的消費者不難發現,現如今市面上的獼猴桃個頭都偏大,最要緊的是十分豐碩,甚至在冰箱裡能夠放上十天半個月,都不會軟掉。
爲何這些獼猴桃如此充實飽滿,自然離不開膨大劑的功勞。
除此之外,還有西瓜,此前曾經有媒體報道,江蘇地區的西瓜出現了大量的裂瓜,個個都是“開口笑”,不少消費者質疑,正是因爲瓜農使用了過量的膨大劑。
正是因爲上述使用膨大劑的水果都過於“嬌豔欲滴”,使得不少消費者猜測,膨大劑是不是對人體有害,畢竟使用了膨大劑的水果無論是賣相還是口感,都好像是科技培育出來的產品。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膨大劑究竟是什麼類型的農藥。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就發現植物體內的乙烯和赤黴素等天然植物激素,具有控制植物生長髮育的作用,於是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人們開始研究處抑芽丹等人工合成激素,用於調節植物的生長,也就是所謂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經過植物生長調節劑作用的農作物,不僅能夠大幅度的提高產量,而且還能改善農作物的品質,可以起到節約成本,提升效率的作用。
膨大劑,就是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一種,其主要功效便是加速農作物的細胞分裂,促進細胞變大和分化,以及加速蛋白質的合成,直接表現便是使得果實增大。
在我國,最常使用的膨大劑便是赤黴酸和氯吡脲,前者主要使用在柑桔類農作物身上,後者則是使用在西瓜等果實身上,上述兩種膨大劑,已經在我國使用多年,技術上已經十分成熟。
而我國早就將膨大劑納入了農藥的管理範圍之內,在《農藥管理條例》中,規定只有取得農藥登記並且已經辦理了生產許可的農藥產品,才能夠生產與使用。
而且,我國對農藥的登記要求十分嚴格,必須經過科學的評價,證明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並且在對人畜的健康以及環境的影響上可控,才能夠獲得登記許可。
上述兩種膨大劑,均屬於在我國得到了登記並且允許使用的農藥品種,而且此前已經經過了多次、大量的試驗,證明這些膨大劑對西瓜等水果並沒有不良影響,也就是說,西瓜的裂瓜現象,並不是膨大劑使用過量所致。
根據此前的媒體報道,類似西瓜裂瓜的情況,既與種植的品種有關,也與天氣因素和西瓜的成長環境有關,當然,不排除是膨大劑使用的時期不當所影響,因此,對於市面上所流傳的膨大劑對植物的副作用,不能一概而論。
那麼,膨大劑到底對人體有沒有害呢?
官方資料顯示,包括氯吡脲、赤黴素在內的膨大劑,都屬於低毒農藥,也就是說,如果把一瓶膨大劑都喝到肚子裡,顯然是有毒的,但是對於瓜果表面殘留的少許膨大劑,並沒有科學證據表明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而且,對於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來說,甚至將膨大劑雷偉不需要進行毒性管理的農藥之列,也就是說,這些國家對於膨大劑的殘留根本不做具體要求。
由此可見,對於草莓、葡萄等水果上殘留的膨大劑,根本不足爲慮,其對人體並不會造成危害,只不過,膨大劑的使用會降低水果的品質。
儘管如此,不少消費者還是對膨大劑感到噤若寒蟬,認爲越少攝入越好,以至於不少人買回水果,都要用清水或者是鹽水浸泡半個小時左右,或者是去皮食用。
當然,不少消費者儘量避免購買使用了膨大劑的水果,而分辨這些水果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從外觀來看,不少網友認爲,只要那些果實過於飽滿、個頭偏大、顏色鮮亮的水果都使用了膨大劑。
然而,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爲瓜果的大小和顏色受品種的影響較大,比如說常見的多倍體水果,就要遠大於普通的水果品種。
而且,不同的生長環境對於果實的影響也較大,尤其是溫度的高低,也會導致果實的大小和形狀存在差異。
因爲,僅憑個頭較大就斷定使用了膨大劑,並不科學。
當然,最重要的是,膨大劑作用下的水果並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因此沒必要自己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