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防蚊液蚊子照叮不誤 專家揭原因:有這3成分纔有用

防蚊蚊子照叮不誤 專家原因:有這3成分纔有用 (圖/pixabay)

夏天蚊蟲多,無論是出遊還是在家,都怕遇到蚊子大軍攻擊,不少人抱怨,明明有噴防蚊液,還是被叮得慘兮兮,專家指出,問題可能出在「成份」選錯了!市面上防蚊產品五花八門,有的主打天然、無毒,有的則是化學物質製成,甚至有防蚊貼片、防蚊手錶、防蚊噴劑等,到底哪種比較好?什麼成份才能達到防蚊效果呢?

防蚊產品用心酸、被叮成紅豆冰 恐歸因這2個可能

許多人都秉持着「天然ㄟ尚好」的原則,挑選防蚊產品當然也要選天然植物精油萃取的,像是尤加利檸檬胺)、香茅、貓薄荷茶樹精油等等,不過京硯皮膚科診所院長蔡逸姍開玩笑說,「你不會討厭的味道,蚊子也不會多討厭。」

儘管尤加利(檸檬胺)中的PMD成份是被實證有防蚊效果的,但問題出在濃度太低,蔡逸姍解釋,市面上許多主打天然、無毒的防蚊液,但這些天然植物萃取製成的產品,往往有效防蚊時間太短暫、沒辦法持續太久,如果真的想達到防蚊目的,就必須一直補擦,反而增加刺激皮膚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防蚊產品種類不少,除了普通的防蚊液、防蚊乳液外,還有防蚊貼片、防蚊手錶等,但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朋馳提醒,防蚊貼片、手環大多也是藉由精油萃取來達到防蚊效果,時效性其實很短,有效範圍也相當有限,用心安的效果居多。

除了選錯成份外,若使用方式錯誤,也可能讓蚊子趁隙叮上你,因此不管是用防蚊液還是防蚊乳液,都最好再用手均勻塗抹、塗好塗滿,否則還是可能會被蚊子趁隙叮咬,如果大量出汗、或擦汗後,最好再補塗防蚊液,維持防蚊效果。

噴防蚊液蚊子照叮不誤 專家揭原因:有這3成分纔有用 (圖/康健雜誌)

到底哪些產品有效防蚊?認清這3成份

市售防蚊產品,依成份分類,可分爲下面4類:

1.DEET(敵避)

2.Picaridin(派卡瑞丁

3.IR3535

4.天然精油萃取類

蔡逸姍指出,DEET、Picaridin、IR3535都是人工合成的,都能有效防蚊,但在臺灣較容易買到的是DEET和Picaridin,含IR3535防蚊產品目前只有1種,且較不易購得。

● DEET(又稱敵避、待乙妥)

是目前公認,且實證有效防蚊的成分之一。通常蚊子在100公尺外就能聞到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但使用含DEET成分的防蚊產品後,皮膚上會形成保護膜,蚊子就不喜歡靠近。

但過去曾有報導提到,DEET具有神經毒性,可能引發中毒反應,因此讓許多人不敢使用,但其實衛福部食藥署曾澄清過,含有DEET成分的防蚊產品列屬藥品管理,且效用經過證實,具一定安全性民衆可以放心使用。

蔡逸姍也表示,雖然DEET有些缺點,像是呈淡黃色油狀、有臭味、有溶掉塑膠材質的疑慮,也有不少家長擔心神經毒性問題,但只要濃度和使用方法正確,就能得到確實、有效的防蚊效果,甚至對於小黑蚊也有防護效果,且價格便宜、也好取得,是很不錯的防蚊產品。

到底該怎麼挑選濃度呢?其實濃度和防蚊效果無關,而是會影響防蚊效果持續時間。柳朋馳建議,6個月以下孩童不要用含DEET成份產品,至於其他年齡可參考下表:

(圖/康健雜誌)

● Picaridin(又稱派卡瑞丁)蔡逸姍則提醒,濃度太高可能會出現過敏情形,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要特別注意,另外購買時也要小心別買到不能用在人體皮膚上的「環境用藥」。

另外一種常見成分是Picaridin,也是實證有效防蚊的成份,2017年纔在臺核可使用,蔡逸姍指出,Picaridin的好處是無色、無異味,對皮膚也較沒有刺激性,而且有長效防蚊的效果,用一次可至少防護4~6小時,只不過價格也較DEET高。

Picaridin效果較持久,濃度10~15%可防護4~6小時;15~25%則可防護6~8小時。

● IR3535

已在歐洲地區使用多年,2019年底纔有產品取得許可證,可在臺販售,但目前僅一家國外廠商進口,較不易取得,但IR3535較溫和、安全性高。

資料來源:京硯皮膚科診所院長蔡逸姍。 圖/康健雜誌

那醫生們自己會選擇哪種防蚊成份呢?柳朋馳透露,自己會選用含DEET成份的防蚊產品,因爲國內就有生產,方便購買,濃度選擇也較多,也有很好的防蚊效果。

蔡逸姍則表示,她自己會選擇含Picaridin成份的防蚊液,雖然價格較高,但只要塗抹一次就能達到長時間防蚊效果,相當方便。

建議民衆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經濟可負擔、適當濃度的防蚊產品即可,不過使用防蚊產品前,需要詳閱說明書,並且最好避免塗抹在臉部五官,如果有傷口、過敏或曬傷的皮膚,也要避免使用,當天回家記得要洗澡,以免防蚊產品殘留在皮膚上。

此外,柳朋馳提醒,防蚊產品和防曬產品一起使用時,應該先使用防曬產品,且間隔10~20分鐘,再使用防蚊液,以免皮膚出現過敏不適的情形;如果是小朋友要用,應該由大人幫孩子塗抹,以免誤食,且第一次使用時,最好先測試一下會不會過敏;未滿6個月嬰兒,建議不要使用。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