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搶佔量子科技制高點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

“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加快推進量子科學等科技前沿領域攻關。“九章”“墨子號”背後,有哪些鮮爲人知的故事?在未來,量子技術將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就相關話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

記者:在“十三五”時期,您帶領團隊取得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九章”光量子計算原型機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就。回顧過去,這些經歷有哪些啓示?

潘建偉:這些成就的取得,首先是前瞻性、高強度的支持。例如,早在2003年,考慮到遠距離量子通信發展的趨勢,我們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開展衛星量子通信的構想。當時在國際上都沒有成功先例的情況下,中科院果斷決策,前瞻性地支持我們先期開展地面驗證試驗,此後又持續加大力度,支持我們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正是由於在量子信息的實用價值尚未完全展現的初期階段,我們就在國際上率先把握了機會,推動我們最終達到了量子通信的國際領先地位。

還有高質量的協同創新。正是在中科院的統籌協調下,“墨子號”結合了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空間光機、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衛星平臺、光電技術研究院的地面望遠鏡等優勢技術,才能順利研製成功。當前,量子信息科技已進入到深化發展、快速突破的歷史新階段,迫切需要多學科的密切交叉以及各項關鍵技術的系統集成。對於我國而言,“墨子號”成功的協同攻關模式在量子科技的未來發展中還將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除了量子通信技術外,量子信息技術在其他方面還有什麼應用?

潘建偉:隨着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對光子、原子等微觀粒子進行主動的精確操縱,從而誕生了量子信息這一新興領域,可以在保障信息安全、提高運算速度、提升測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經典技術的瓶頸,有望成爲信息、能源、材料和生命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的源泉。

除了量子通信外,像量子計算具有超快的計算能力,有望解決傳統計算機難以勝任的大規模計算難題,在新材料設計、新能源開發、氣象預報、藥物設計等領域也有望發揮重要作用。而隨着量子精密測量的發展,我們可以獲得更精準的醫學檢驗、更精確的導航、對環境污染更嚴密的監測等,這些都和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記者:在加強量子科技領域國際合作,提升量子科技領域國際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方面,您有哪些建議和計劃?

潘建偉:自主創新應當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正是由於衆多優秀的年輕人學習了國際上的先進技術,才凝聚了一支可以綜合性開展量子信息攻關的團隊。我們也一直積極進行國際人才培養,並樂於分享交流我們在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

當然,積極的國際合作也不能片面依賴國外,被動地從國外買設備、學技術,而應是以“可控開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智力資源,堅持與國際上的優秀團隊互通有無。同時,通過國家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統籌量子科技領域相關高校、院所和企業的創新要素,形成發展合力,進而搶佔量子科技國際競爭制高點,構築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