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沒料到,剛投票制裁中國,中方就亮出一張王牌,四大車企抗議
德國在最後時刻下定決心,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措施的最終表決中投出反對票,然而胳膊擰不過大腿,對華加徵關稅的提案最終通過。
在整投票過程中,跳得最高的自然要數法國,法國忌憚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勢頭,不顧歐洲車企的實際利益也要揮舞起關稅大棒。
中國和歐盟的磋商已經開始發揮了效力,最終投票的變化,證明歐盟內部的決心的開始動搖。
歐盟力推對中國加徵反補貼稅的理由,被多個著名汽車品牌質疑,不少國家擔憂中歐貿易關係,乾脆投出棄權票消極抵抗。
高額反補貼關稅的終裁方案落地之後,中國汽車企業該如何應對?歐盟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談判,未來將會走向什麼方向?
歐盟反補貼調查終裁投票
在歐盟進行終裁投票之前,中國商務部長專門到歐洲,與各國高層進行面對面交流,爲阻止中歐關稅之爭,避免中歐貿易摩擦升級做出努力。
中國坦誠的交流,讓歐盟激進的態度有所軟化,歐盟承諾在投票結束之後,也會繼續和中國保持溝通,繼續就中歐貿易進行磋商。
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措施的投票表決在近日得出結果,以法國和意大利爲首的10個國家贊同對中國徵收額外的反補貼關稅。
由於反對票沒有超過半數,歐盟委員會最終通過了對華加徵關稅的方案,關於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爭論告一段落。
投出反對票的5個國家中,德國的立場尤其令人矚目,德國在對中國進行反補貼調查制裁措施的首輪諮商性投票中,投出了棄權票。
這次最終投票,德國轉換立場,堅定地投出了反對票,可見歐盟委員會的措施已經觸及到了德國的利益。
一場投票,讓歐盟內部的分歧矛盾紛紛暴露出來。德國、匈牙利等國堅決反對歐盟對中國築起貿易壁壘,尋求戰略自主權的呼聲開始高漲。
多數國家做起了“沉默的大多數”,在在表決中投出了棄權票。棄權本身也表明了一種態度,大多數歐盟成員國是不願意跟中國進行貿易之爭的。
中國已經用實力表明,在全球經濟和汽車產業鏈條中,中國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將中國車企拒之門外,對於歐洲的經濟復甦沒有好處。
西班牙在參觀過中國電動汽車工廠之後,迅速改變了態度。原本西班牙是站在贊成對中加徵反補貼關稅這一邊的,在最終投票中,西班牙轉向了棄權。
百聞不如一見,中國的電動汽車發展現狀讓西班牙認識到,與其固步自封拒絕中國電動汽車,不如用開放的心態擁抱中國先進的技術。
投票結果出爐之後,有人歡喜有人憂,中歐貿易關係面臨一道“坎”,即使帶頭反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洲市場的法國,也開心不起來。
最高興地恐怕要數大洋彼岸的美國,美國是捲起對華關稅之戰的始作俑者,白宮巴不得有更多國家跟美國的關稅政策保持一致,歐盟的投票結果正中美國下懷。
中國車企崛起的核心王牌
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發散中國產能過剩的“洗腦包”,帶頭將中國產品拒之門外,對中國電動汽車更是嚴防死守,一口氣徵收了100%的高額關稅。
此舉等於斷絕了中國電動汽車在美國發展的路子,中國電動汽車的生產數據是公開透明的,歐盟認爲中國接下來將會重點瞄準歐洲電動汽車市場。
這種多少有點兒自作多情,中國電動汽車會進入歐洲市場沒錯,可是目前在歐洲汽車行業所佔的份額實在不需要歐盟大大動干戈。
全球電動汽車行業正處在發展的初步階段,比起相互傾軋,合作謀求發展進步纔是更有利於電動汽車發展的道路。
更何況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絕大部分都是在中國市場內部自己消化,出口到海外的只有很少一部分,進入歐洲市場數量更是有限。
美國在全球市場大搞霸權主義也就罷了,這是美國的一貫做法,但是歐盟放棄跟中國電動汽車合作的機會,實在是不明智。
歐洲有衆多知名的汽車品牌都面臨着綠色轉型的問題,中國在新能源電池方面的技術是無可比擬的,可以給歐盟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歐盟通過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稅的提案,平白給歐洲綠色轉型增加的了難度,拖延了全球電動汽車發展的步伐。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潛力巨大,內部競爭激烈,出頭的汽車品牌都是經過市場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跟所謂的中國補貼無關。
之所以能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上保持競爭力,得益於中國優秀的製造業基礎,完善的汽車工業產業鏈,還有不斷推陳出新的創造力。
這些因素纔是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市場上始終具有優勢的核心王牌,本來這張王牌也可以幫助歐盟汽車品牌打一副好牌。
歐洲知名汽車品牌反對
歐盟委員會的短視,遭到了多個知名車企的反對,歐洲本土品牌大衆和寶馬紛紛反對歐盟對中國徵收反補貼關稅的做法。
這些汽車行業從業者,沒有政治利益的糾葛,純粹從經濟利潤的角度出發,更能反映歐洲汽車行業的真正需求。
遏制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並不能給歐洲汽車品牌增加競爭力,歐洲汽車品牌在燃油車上或許有很多優勢,但是在電動汽車領域,歐洲有許多可以向中國借鑑的地方。
就連歐盟委員會自己也不能否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在歐洲汽車產業中發揮的作用,目前生產電動汽車需要的零部件,尤其是電池,中國產品無可替代。
歐盟對中國展開關稅戰,造成中歐貿易緊張,歐盟製造商從中國進口零部件的成本也隨之高漲。
對中國徵收的進口關稅,到頭來歐盟汽車製造商也要承擔,影響的還是歐洲本土的汽車製造。
歐盟委員會說要給歐洲汽車品牌建立一個公平的貿易競爭環境,實際的做法卻讓歐洲汽車品牌的處境更加困難。
大衆汽車品牌CEO稱,與其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關稅,造成歐盟和中國電動汽車脫鉤,不如轉變關稅策略,讓中國汽車品牌用在歐洲投資的方式抵消反補貼關稅。
這樣一來,既能加強中歐汽車品牌之間的合作,又能給歐洲吸引更多外國投資,給歐洲本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法國和德國的對立態度
歐洲汽車品牌的想法不是個例,甚至有許多國家既想接受中國的投資,又想阻止中國汽車品牌的發展。
在對華加徵關稅投票中投出贊成票的意大利就是如此,在投票之前,意大利曾到中國訪問,跟中國達成了多項合作,對兩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合作也很有興趣。
但是回到歐洲之後,意大利依然爲了自己的私利,阻止中國電動汽車進入歐洲,堅定贊成加稅的法國,和意大利的想法一樣。
在法國和意大利,都有著名的老牌燃油車,他們沒跟上電動汽車的發展,只能通過打壓手段來給本國車企創造發展空間。
投出反對票的德國,跟中國汽車行業有密切合作,歐盟和中國展開貿易之爭,德國這個“夾心餅乾”當然不好受,在促進中歐合作方面,德國自然表現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