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汽車製造,歐盟又出損招?中方迅速一招反制,響徹全球

據觀察者網消息,不久前舉辦的第九屆東方經濟論壇上,俄羅斯亞洲工業企業家聯合會主席維塔利·曼克維奇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表示,由於關稅和其他費用的增加,通過鐵路集裝箱運輸方式進口汽車到俄羅斯時,成本正在不斷上漲。

據香港《南華早報》上月報道,當前俄羅斯是中國汽車的最大進口國。俄羅斯的一家行業組織代表曼克維奇呼籲,中國汽車製造商應考慮在俄羅斯實現本地化生產,這有助於節約成本。

俄羅斯作爲一個工業大國,其重工業發展相當出色,然而輕工業卻十分薄弱。在汽車製造方面,長期依賴進口。

西方實施制裁後,俄羅斯汽車工業深陷極爲嚴重的危機之中。由於衆多跨國車企相繼撤離,與之相關的產業鏈也遭受了沉重打擊。在此情形下,俄羅斯急需尋找新的合作伙伴來填補這一空缺。

於是,俄羅斯把目光投向了正在不斷崛起的中國汽車市場。中國的汽車企業在技術、資金、產業鏈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少優勢,俄羅斯希望藉助這些優勢迅速恢復本國的汽車製造能力,甚至想讓中國企業徹底實現“本土化”。

長久以來,歐美、日韓等國際汽車巨頭在俄羅斯市場佔據着主導地位。近年來,俄羅斯本土汽車工業發展遲緩,其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這就給包括中國車企在內的所有外國車企帶來了機遇。不過,俄羅斯車市雖然出現回暖趨勢,但競爭也日益激烈。中國車企憑藉性價比優勢、豐富的產品線和積極的市場策略,迅速在俄羅斯市場站穩腳跟,銷量也逐年增長。

俄羅斯本土汽車產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低迷的狀況,西方汽車企業撤離之後,便留下了市場空白。中國汽車企業依靠自身強大的生產能力以及對市場的適應能力,正在快速填補這些空白。舉個例子,根據統計數據,2023年奇瑞汽車在俄羅斯的銷售量幾乎增長了四倍,達到二十多萬輛。在這一現象背後,全球政治經濟的博弈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同時這也顯示出中國汽車企業的市場策略獲得了不錯的成效。

在國際關係領域中,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市場面臨着諸多巨大機遇。

首先,俄羅斯經濟的發展態勢爲中國車企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目前,俄羅斯經濟處於持續快速增長之中,從天眼查數據來看,其在全球GDP中的比重排名正在不斷攀升。這一經濟增長趨勢是汽車市場繁榮的堅實基礎,也爲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市場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其次,中國汽車品牌自身在俄羅斯市場的表現也十分有利。其品牌影響力正在逐步增強,並且市場份額也在持續擴大。這樣的發展態勢,無疑爲中國車企進一步開拓俄羅斯市場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最後,從汽車技術的發展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技術在不斷髮展並走向普及。而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基於此,中國車企日後在俄羅斯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中俄在汽車產業領域展開合作,這本就是一件可達成互利共贏的好事。中國的汽車企業爲俄羅斯汽車市場提供了助力,並且給俄羅斯帶去了新的就業崗位與技術支持,從而讓俄羅斯消費者擁有了更多選擇。

在國際貿易的舞臺上,有一個事實被這場風波如同敲響警鐘般地揭示出來:利益在其中永遠佔據首位,而所謂“永遠的朋友”這種說法不過是一種權宜之計。就拿中俄在汽車領域的合作來說,這絕不是簡單的商業交易,在其背後,政治博弈與經濟利益相互交織,形成了極爲複雜的關聯。

此前,美國商務部曾提出一項提議,禁止將中國製造的核心軟硬件應用於在美國道路上行駛的智能聯網汽車。

此項禁令的涵蓋範圍既包括乘用車,也包括卡車以及公共交通工具,這顯然是意在全面排除來自中國製造的技術與組件。

此項禁令的制定分兩個階段開展:軟件禁令計劃在2027年生效,而硬件禁令擬定於2030年開始實施。對於那些還未推出車型的企業,禁令生效時間將推遲至2029年1月1日。

在國際貿易領域,中歐之間的關稅博弈一直是備受矚目的焦點。近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一番表態,讓這場博弈的熱度急劇攀升。她明確指出,只有在中國滿足三個條件的情況下,歐盟纔會考慮停止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這三個條件,乍看之下似乎稀鬆平常,實則暗藏玄機,它們既觸及了中歐經貿關係中的敏感區域,也體現出歐盟在貿易政策方面的新走向。

財聯社傳來消息,梅賽德斯 - 奔馳發佈了一則聲明。在聲明中,該企業表示,自由貿易與公平競爭能夠爲各方帶來繁榮、發展和創新。基於這一理念,他們深信反補貼關稅會在長期內削弱一個行業的競爭力。也正因爲如此,梅賽德斯 - 奔馳認爲歐盟委員會擬定徵收反補貼關稅是一個錯誤的舉動,這一舉措可能會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0月4日,歐盟就對中國電動汽車是否徵收爲期五年的反補貼稅進行了投票。從歐盟委員會發布的聲明來看,在此次投票中,歐盟委員會提出的針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徵收關稅的提議,獲得了歐盟成員國的必要支持。

10月17日下午,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回應了備受矚目的歐盟電動車關稅談判進展情況。

在會議期間,何亞東表明:“到現在爲止,中方所表現出來的誠意與靈活性已經達到了極限。在部分領域裡,雙方已經獲取了重要的進展。然而,在協商過程中仍然存在着重大的分歧,這是由於歐方一直都沒有積極地對關乎中歐業界核心利益的問題予以迴應。中方已經正式向歐方的技術團隊發出了邀請,期望他們能儘快到中國來,以便開展下一階段面對面的協商。中方爲了此事已經完成了全部的準備工作,當下正在等候歐方的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