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高層抵上海 博雷利:中國是時候更認真地對待歐洲了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博雷利(左)今天將抵達上海,稍早前接受南早專訪時表示:是時候中國更認真地對待歐洲了。(新華社)

據法國廣播電臺報導,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兼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博雷利(Josep Borrell)在接受《南華早報》專訪中敦促北京承認歐中關係低迷,不僅僅是中美競爭的延伸,歐盟也有自己的利益需要考慮。他並指歐盟「並不完全相信」北京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中保持中立。博雷利將於10月12日至14日訪華,並舉行第12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

博雷利今天將抵達上海,他希望向中方傳達一個信息:「請認真對待我們」。在出發前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時,博雷利表示,中國不應再從與美國競爭的角度來看待與歐洲的關係,並指歐盟對北京更清醒的判斷是完全獨立作出的。博雷利將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會見商界人士和中國學者。他明天(13日)將飛往北京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長王毅舉行會談,並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

博雷利在採訪時表示,他此次訪華有三個目標,「我的首要目標是向我的中國對話者重申,歐洲認真對待中國,並且沒有旨在破壞其崛起的隱藏議程。同時,我們期望中國更加認真地對待我們,不要再通過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來看待我們。我們的評估和行爲是由我們自己的利益驅動的」。

博雷利表示,「我向中國同事傳達的信息是,烏克蘭戰爭改變了我們。它幫助我們從經濟力量的地位轉變爲地緣政治力量,非常認真地承擔其戰略責任,因爲俄羅斯對我們的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看看數字就知道了。我們對烏克蘭的承諾是巨大的:超過800億歐元(約合850億美元)。歐洲沒有人認真質疑這種支持的必要性」。

博雷利補充說,「我的第二個目標與我們的雙邊經濟關係有關。我們對快速增長的貿易不平衡感到擔憂。我們對華的鉅額貿易逆差不能僅僅是歐盟和中國之間競爭劣勢的產物。這與歐洲企業在中國持續遇到的市場準入問題有關。如果這些障礙不被解除,歐洲企業將脫離中國。這與任何旨在與中國脫鉤的政治策略無關」。

博雷利說:「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歐洲公司無法再向中國派出那麼多外籍人士。我們還關心公衆輿論的反應,考慮到汽車等關鍵行業可能造成的就業損失,而中國在這些行業的進口增長尤其迅速。歐洲議會選舉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舉行,我們的選民提出的問題之一將是:爲什麼我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使重要行業面臨風險--競爭是否公平?在歐洲這樣的民主制度中,你不能忽視選民的想法」。

博雷利表示,「我的第三個目標是,在一個充滿衝突、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在氣候變化等不可能脫鉤的問題上仍然存在合作空間。我們還可以嘗試在一些地區問題上共同努力,包括中東,目前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中的暴力威脅到整個地區的穩定」。

就記者提問「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您就說過中國對俄羅斯的影響力最大。入侵19個月後,您現在如何評估中國的立場?」,博雷利回答說:「烏克蘭戰爭對歐洲來說至關重要。坦率地說,在歐洲,我們並不完全相信中方關於中國在這場衝突中保持中立的論點。如何在侵略者和被侵略國家之間保持中立?在這種情況下保持中立,就像在一邊看着狐狸進入雞舍,等待結果一樣」。

博雷利表示,「我們不預計中國走歐洲路線。我們知道中國在這場衝突背後的算計和限制,以及他們從與美國競爭的角度來看待這一衝突的傾向。我也知道中俄關系的複雜性以及兩國之間存在的深厚的歷史不信任。畢竟,俄羅斯在19世紀佔領了中國很大一部分領土」。

博雷利說:「此外,認同俄羅斯的觀點對中國來說不存在利益。俄羅斯告訴中國,他們正在與同一個敵人作戰,那就是西方世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自己正在發展一種新冷戰敘事,並試圖將中國拉到他們一邊,因爲他們感到孤立和被削弱。然而,支持俄羅斯的立場難道符合中國的利益嗎?因爲這不僅會增加中歐之間的不信任,還會鞏固跨大西洋聯盟。」

博雷利總結道:「所以,是的,中國當然可以做得更多,包括參與烏克蘭提出的和平方案。中國參加吉達會議是邁出的良好一步。然而,要讓烏克蘭相信中國不站在俄羅斯一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當被問及「您提到了歐盟內部對中國問題的不同聲音。歐盟是否有可能在中國問題上發出統一的聲音?」, 博雷利說:「歐盟有27個成員國,他們使用不同的言辭很正常,因爲他們沒有完全相同的具體利益或立場。然而,請記住俄羅斯發生的事情。包括普丁在內的每個人都聲稱歐盟國家分歧太大,無法採取共同立場。事實上,觀點有時是不同的。但面對共同的挑戰,我們成功地找到了共同點。」

博雷利說:「中國作爲我們的合作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這一衆所周知的三重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成爲我們政策的核心。我們希望與中方儘可能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同時,我們希望在經濟和技術上進行競爭,因爲我們認爲競爭有利於歐盟自己的經濟、市場和消費者的韌性,但這必須在公平的條件和公平的競爭環境中進行:歐洲想要成爲一個玩家,而不是一個球場」。

博雷利說:「但是,老實說,在價值觀、原則和人權方面,我們兩個制度之間是有差異的,其中有些差異確實非常重要: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說這是一個制度性的競爭。無論如何,請放心:對手不一定是敵人」。

就記者提問「關於去風險:您認爲成員國願意在這方面走多遠?您認爲明年歐洲議會選舉之前是否有可能看到實質性進展?」博雷利說:「所有成員國都同意需要減少關鍵依賴性和脆弱性,從而降低供應商風險並實現供應商多元化。新冠疫情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都爲這種情況的發生敲響了警鐘。事實上,中國的這種做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習近平主席本人在2020年也曾表示:『中國要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

博雷利指出,「平均而言,歐盟和中國每天的貨物貿易額達23億歐元。沒有人質疑這種帶來巨大利益的經濟關係的重要性。然而,對少數但至關重要的材料的依賴程度極高,包括綠色轉型所需的元素。在這種情況下,供應多樣化應被視爲基本的經濟推理問題。過去十年,中國也遵循同樣的邏輯」。

博雷利補充說:「當你從供應多元化轉向投資時,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其複雜性是有充分理由的:你必須在開放性和保護需求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特別是如果你的總體目標是儘可能保持開放的話。歐盟的做法將是外科手術式的、精確的和相稱的。與我們的所有措施一樣,我們所做的將完全符合我們的國際義務,包括世貿組織。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你不能頒佈多元化或去風險的法令。我們需要仔細評估,與業界、與歐盟成員國、與合作伙伴討論。我們將保持透明。健全的政策就是這樣制定的」。

博雷利表示:「讓我們明確一點:維護開放體系符合我們所有人的利益。歐洲仍將是世界上最開放的主要市場,但我們將毫不猶豫地採取措施保護自己免受我們認爲不公平的行爲的侵害。 我們也不會允許可能危及我們成員國國家安全的有害活動」。

就記者提問「臺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成爲歐盟更大的話題。歐洲是否爲臺灣海峽的所有情況做好了準備?」,博雷利回答說:「歐盟仍然完全致力於其一箇中國政策,該政策基於六項原則:不承認臺灣爲獨立國家;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恐嚇、脅迫和挑釁;不使用武力;對與臺灣的雙邊關係表示同意,這並不意味著作爲一個獨立國家得到任何形式的政治承認;同意通過有意義和公開的對話解決緊張局勢;是的,保持溝通管道暢通,以防止誤解並緩和緊張局勢」。

博雷強調,「亞洲地區穩定的任何削弱都會影響全球安全、貿易自由流動,進而影響我們自身的利益。的確,臺灣海峽和平穩定是全球利益。我們盡最大努力緩解緊張局勢並維持現狀,以避免局勢升級」。

當被問及「隨着秦剛和李尚福部長的消失,中國精英政治對歐盟同行來說到底有多大的黑箱?」,博雷利說:「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當然,我們對不同的問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並不排除相互尊重。我的職責不是評論中國政府內部正在發生的變化。此外,我的主要對話者過去是、現在仍然是王毅主任/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