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中國做莊!歐盟對中國汽車下死手,歐洲車就不要在中國上路了

2023年10月,歐盟對中國汽車暴漲關稅高達30%左右,中方政府和中國汽車協會立即發聲反對,眼看歐盟不聽勸告,今年我國終於也以雷霆手段來限制他們。

歐盟限制中國汽車的藉口和好處是什麼,中國接下來又要採取什麼措施迴應他們呢?

一、中國開始反擊

就在8月21日,我國商務部公開表明將對歐盟進口中國的乳製品進行調查干預,其結果很可能就是大幅提高關稅,這下輪到歐盟他們頭疼了。

雖然我們知道乳製品出口在歐洲出口中佔據較大份額,但是我們的反擊明顯還有更進一步的可能,假如歐盟執意限制中國汽車,那麼等待他們的也將是更爲刺激的反制措施。

畢竟現在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各國都鼓勵出口賺外匯的時代,現在經濟形勢不僅因爲疫情後還在恢復狀態,而且還進入了形勢更加嚴峻的AI時代。

歐盟眼熱中國出口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他們就不限制中國,光靠歐盟企業,完全不夠中國企業打一回合的。現在國家已經下場出招,就看他們如何招架。

大量中國汽車在上一個十年,不斷在歐洲進口汽車中撕破口子,其中中國汽車在東南亞進口方面屬於晚起步,但現在已經明顯呈現出取代日系車和德系車的勢頭。

到了歐盟就更加明顯了,中國汽車沒有固守燃油車的老本行,積極進取,這也是因爲國際燃油車市場已經是水深火熱。

中國汽車特別是中國電車,早已經開始打破傳統汽車大廠的壟斷,越來越多人喜歡上物美價廉的中國車。

就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中國已經歷史性地打破了日本汽車一統天下的記錄,成爲第一大汽車國,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們的產能還遠遠沒有過剩。

產能過剩的國家其實大有人在,而且還和中國扯不上關係。比如德國居然有80%的汽車出口,日本是50%,中國則是僅僅10%左右而已啊,在銷量最大的歐洲也只有5%。

再根據世界能源組織的報告,爲了完成世界節能減排的目標,新能源汽車的缺口還是非常大,這對擅長電動汽車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可是對歐美國家來說,他們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二、歐盟經濟戰

先從最近歐盟提高中國汽車關稅說起,歐盟倒起中國的苦水來,是怎麼倒也倒不完,其中中國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就是他們的衆矢之的。

其實歐盟等其他國家基本上對本國出口企業都有補貼政策,歐盟提起這一茬顯然是不懷好意,故意來挑事的。

在去年6月,他們宣稱,要對所有中國進口汽車進行10%以上的關稅提高,像這種調整他們稱之爲臨時性的。

因爲他們還提到,如果中國汽車企業可以拿出沒有過高國家補貼的證明,那麼他們可以即刻解除關稅限制。

這些話雖然說得道貌岸然,但實際上他們已經算準了所有企業都是貪心貓,哪裡會拒絕國家的出口補貼呢?所以我們這話不用和他較真也罷。

然後公告裡更關鍵的字眼來了,他們宣佈如果中國政府可以調整中國汽車在歐洲的出口量,那麼他們可以成全中國企業降低關稅。

這下他們的狼子野心就暴露得非常明顯了,但我們離蓋棺定論了還差那麼一步。

就讓我們再來看看關稅稅率,他們是點對點地調查中國汽車企業,來制定企業各自的稅率。但我們可以看出,這些都明顯遠遠超出了咱們國家對企業出口汽車的補貼額度。

比方說比亞迪和吉利汽車要求是再增加20%左右,而上汽作爲國家企業就限制更大了,他們居然喪心病狂地提出接近40%的稅率,其他還沒有合作的中國企業也一樣這麼高。

歐盟就算臉不紅心不跳地把話得再可憐,但凡有沒做過生意的人都知道這根本是沒有給中國汽車留餘地。

三、歐美和WTO

而在歐盟宣佈提高稅率的前一個月,特別愛折騰的美國也已經先人一步,對中國電動汽車提出了將近一倍關稅,歐美國家都這麼緊張,也恰恰說明他們急了,自己已經自身難保。

歐盟和印度也一直有給美國當跟屁蟲的傳統,所以也可以說他們見風使舵,開始一起圍剿中國企業。

他們難道沒有將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當一回事兒嗎?早在千禧年我們假入世貿WTO,舉國歡慶,現在他們的行爲和將世貿組織踢開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可以看一下,早在2020年,美國和世貿組織之間的碰撞是怎樣的一個結局。

那時候是特朗普當政的最後一年,但他上臺後的對中政策基本都被拜登所繼承,甚至到現在已經是愈演愈烈。

世貿組織基本上是屬於獨立組織,不和任何國家利益掛鉤。美國對中國巨口的稅率大幅提高也被世貿組織注意到。

在2020年世貿組織的一個研究專家小組表明,美國這些措施已經嚴重違反了世貿組織的規定。

這個小組爲了避嫌,招募的小組成員都是非中國和非美國的其他國家籍貫人員,所以有很多的可信力,但這些美國政府都是不管不顧,繼續貫徹落實他們唯我獨尊的惡霸政策。

其他國家沒有吭聲,所以事情也沒有鬧得很大,而且美國對中國的進口限制,讓其他許多國家都從中受益,那他們當然是美滋滋地和美國站在一起了。

像這些政策都宣稱中國的補貼大大增強了中國企業商品的國際價格競爭力,幾乎在海外形成壟斷。

但他們都選擇性地忽略了,商品出口的門道其實非常複雜,在國內能夠大賣的商品,在國外很大可能不會吸引到太多關注。

所以企業們都需要對商品進行適應國情的改造,這無疑增加了許多成本。

除了消費者感官上的喜歡,他們還需要根據國家制度進行調整,比如對汽車內設備的要求在每個國家都不盡相同,中國更偏向顧及車外行人和駕駛員,美國則是車內安全。

而且價格制定非常複雜,如果銷量低,他們需要即使調整價格來避免虧本,所以他們這樣就相當於是把中國汽車的後路掐死了。如果不改變,難有企業自信出口盈利。

中國企業出口其實並不只是推銷商品,還會在當地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而且中國汽車大量出口的很多都是電動汽車,這對環保等方面非常友好,但對喜歡燃油車的歐美汽車來說無異於發起挑戰。

所以說美國推高了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那這些商品自然而然會更多地流向歐洲。歐洲等國家會效仿美國的邏輯正有類似這樣的一部分原因。

四、中歐企業的搖擺

歐美很多企業完全離不開中國,像寶馬、奔馳和大衆等品牌更是對中國大打感情牌,中國市場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第二故鄉。

而在今年7月26日,我國外長就曾明確表示希望中歐能夠建立和平穩定的夥伴關係,共同應對多變的國際形勢,但他們還沒有反省自己,中國企業已經被他們影響很深,但他們也不會好過。

比如在今年5月,國內出名的汽車企業,長城汽車,就在德國宣佈不再營業。外派團隊集體召回,在當地僱用的員工也立即解除合約。

沒有關稅限制的那些年,德國地方政府和長城公司合作愉快,現在卻落到這幅田地,可見歐盟關稅政策的破壞性,長期以往,中國和歐盟都將是兩敗俱傷。

長城汽車雖然不情願離開歐盟,但是勢比人強,他不得不服。

現在他只能和當地經銷商密切聯繫,然後主要投資其他沒有關稅限制的國家,比如荷蘭。想要出口電動型號,也很多都只能採用組裝形式運回英國。

很多當地企業其實都非常需要和中國出口企業合作,比如光是長城就有排隊等着合作的一大串公司名單,可以看出這本來將是雙贏的好局面。

像歐美這些限制往往讓人可恨的同時,讓我們哭笑不得。比如最近全球大火的遊戲作品,就有歐美議員提議抵制。

歐盟國家越限制中國汽車,反過來國人也會更加牴觸歐美汽車,這讓他們不禁叫苦連天,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中國企業雖然搖擺,但大多數還是表示積極態度,對企業自身科技實力充滿自信。

比如說上汽,多年來他已經在歐盟砸下了近2000億人民幣投資,雖然有人說他已經覆水難收,拐不了彎,但他們的表態也並非虛張聲勢。

他們表示自己可以用銷量來把價格打下來,而不是隻靠中國政府的補貼,正是像上汽這樣的實力企業,就可以正面硬剛歐美國家的限制。

像上汽這樣直接應承歐美,讓他們傻眼,沒法再臉皮厚下去,也是很多中國企業的選擇之一。

結語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歐盟和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限制中國,妄想唯我獨尊,我們也好報誰畏懼,你們對中國汽車下死手,我們遲早也能把你們治得服服帖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