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運動員爲啥收入都這麼低

昨天凌晨,巴黎奧運會結束了。

有的人在阿湯哥縱身一跳裡深情回味,更多人在法國女籃惜敗中長吁短嘆。

畢竟女籃比賽前,她們可是一下子陡增好幾億球迷。

這些來自中國的網友爲法國隊加油,是因爲他們相信,一旦法國女籃拿到冠軍,那麼金牌榜上中國就能絕殺美國。

(比賽前,中國以40枚金牌排名第一,

美國女籃則是以39金緊隨其後)

有了東方神秘力量的加持,法國隊打得很出彩。

超遠壓哨3分命中。

半場25-25追平比分;第三節還能反超美國隊10分。

可惜最後一球,絕平三分踩線了,只能算作兩分。

最終法國女籃一分憾負美國。可以說,這一球這一腳“直接決定”了中美獎牌榜排名。

不過沒人覺得美國女籃爆冷奪‍冠。

她們已經豪取奧運8連冠,無敵61連勝,32年未嘗敗績了。 相比之下,美國男籃的奧運5連冠有些遜色了。

也就是說,女籃是美國代表團優勢最大的項目,沒有之一。

統治力堪比中國乒乓與中國跳水兩支“夢之隊”。

既然叫夢之隊,那應該收入挺高的吧。

偏偏這隻美國女籃收入低得令人髮指。

美國人自己就吐槽好久了。

明明NBA巨星可以拿5000多萬美元,但女籃那邊收入不會超25萬。

下面這種對比圖裡,你甚至一時間找不到屬於WNBA球員的柱狀。

有人算了算,詹姆斯一年的收入差不多可以拿來“包養”WNBA所有球員兩三年了。

一句話,NBA有多豪華,WNBA就有多卑微。

甚至不如CBA球員。

幾年前CBA球員平均工資可以達到稅前300萬元人民幣,差不多40多萬美元。

也不如WCBA的。

之前李夢、李月汝想去美國打球時,不少球迷還勸她們想清楚啊,你在這裡幹一年,你去了那邊可得累死累活幹五年。

有得有失吧。

雖然工資少點,但WNBA作爲女子籃球水平最高的舞臺,能讓人練出最好的技術來。

這樣安慰自己是不是挺好的呢。

你跟我一樣肯定想不通,憑啥世界上打籃球打得最好的一羣姑娘,領那麼點薪水。

考慮到這是青春飯,退役後還有傷病和再就業的風險,那工資更是低得難以想象吧。

因爲這裡有一個商業體育的邏輯。

說來說去,籃球聯盟賺錢,你也就賺錢;聯盟沒法吸引觀衆來看球,你的收入就減少。

放之其他領域也如此。

比如,職業生涯暮年的梅約瑟與帕奎奧的一場世紀大戰。

他倆約架約在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大酒店,門票均價10506美元,黃牛票炒到了最低4000美元以上。

比賽時間只有36分鐘,兩人共拿走3億美元。

梅約瑟幹了一架,發現自己的收入相當於C羅、梅西、老虎伍茲忙活一整年的。要知道,這可是差不多10年前的比賽了。

這樣的拳擊項目已經把體育商業邏輯說得很清楚了:

只要有人買單,那再出其不意的形式都能賺錢;如果沒人買單,你的技術再好,也只能領微薄的工資。

再比如,科比退役戰一票難求。

貴到一張票堪比北京一套房。

您還別嫌貴,因爲一旦放票,可能就被搶走了。

而到了女籃WNBA那邊,情況截然不同。

2019年和2023年的上座率也說明,現場的氛圍談不上有多好。

有幾家球隊上座人數經常不到3000人。

對比一下NBA的是18000人,CBA的至少是4700。

你去美版知乎上問,那些看慣了NBA和大學生籃球比賽的網友情緒更激動。

他們爆料,如果不是因爲NBA每年補貼聯盟1000萬美元,WNBA早就倒閉了。

他們開口就說sports is entertainment,然後閉口靈魂質問怎麼沒有更多女性看女籃呢。

因爲真沒人愛看,也真沒人關心。

國內一些女子項目何嘗不是如此。

2018-2019賽季WCBA一場比賽,場上球員和工作人員都快被場邊觀衆要多了。

上個賽季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

觀衆主要集中於兩個籃筐附近。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便宜了球迷。

你要是個大忙人,看不了一賽季,那花48元一天看四場,也很省事。

女足方面,趙麗娜之前說中國女足聯賽的上座率不到百人。

她的這句話真不是誇大其詞,網友統計了去年前十輪的情況,有的球隊場均上座率一兩百人。

看到這裡,一個可怕的結論呼之欲出:

我們並不愛看女足女籃聯賽,我們只是喜歡她們在國際賽場上贏球。

這個偏好恰恰折射出中國體育的特質:中國運動員要起到爲國爭光的作用,和歐美選手不太一樣。

我們還算好的。

歐美體育愛好者常常提及一個數據:

女子體育通常不太受歡迎,僅佔體育媒體總報道的5%。

你看,他們確實更過分。

這不能怪女籃,要怪就怪全世界幾乎所有女子運動員的收入都不高。

最高的是女子網球,原因之一是看的人多,也確實好看。

上個月,王欣瑜在溫網第二輪擊敗世界前5選手佩古拉。

當時現場就幾乎坐滿了人。

狀態火熱的王欣瑜去年賺了700萬人民幣;今年,光是溫網的比賽,她就獲得了217萬元的獎金。

她的故事,並不是個例。

因爲現在,10個收入最高的女子運動裡有9個是網球運動員。

這主要是因爲ITF主辦的四大滿貫賽事,獎金巨高。

比如溫網冠軍獎金是270萬英鎊,澳網冠軍315萬澳元,法網則有240萬歐元。即使不靠代言贊助,僅靠運動獎金也收入不菲。

最關鍵也最難能可貴的是,四大滿貫賽事男女獎金是一樣的。

你可能要說了,這男女獎金一樣不是很正常嗎。

不,完全不正常,或者說全世界商業化程度高的主流運動裡,大多不是這樣的。

四大滿貫賽事因爲是ITF主辦,所以男女獎金一樣。

但ATP和WTA各自辦的賽事裡,男子賽事獎金依然要比女子賽事獎金高不少。

從這個角度看,職業網球高投入高回報,算是對女生最友好的運動,可能沒有之一了。

對此,民間反應也很快,網球也從小衆項目,變成熱門運動了。

中國人和印度人都在瘋狂打網球。

好消息還有。

中國所有女子運動員的收入都是世界前列的。

因爲國際上絕大部分市場化的運動,男子收入都遠超女子,觀衆更愛買票看男子的,女子運動沒人看所以收入就低。

但中國的體育不是完全市場化的,男女收入差距沒那麼大,所以中國女子運動員會比其他國家高一些。

你要想來贊助我們CBA,沒問題,前提是你也必須同時贊助WCBA。

所以中國的WCBA成了全世界工資最高的女子籃球聯賽,沒有之一。本土球員有200萬、300萬、500萬年薪的,外援坎貝奇更是高達723萬年薪。

粉絲問坎貝奇你怎麼到中國打球,水平會下降啊。她說:“老孃就喜歡在這裡賺大錢。”

翻譯一下,這裡的錢好掙,這裡的球迷比美國的事少,這裡是站着把錢掙了,有啥不好的。

而且,賽程上也不衝突,這邊打完,那邊效力,打兩份工。

打工人不就應該多勞多得嗎?

看到這裡很多人一定想說,我們各種聯賽最好看的常常是外援,我們只會玩冷門項目,所以我們的奧運含金量不高。

仔細一瞧,今年奧運發生了什麼:

網球單打在奧運會首次拿金牌;

男子400米混合泳,打破美國40年的冠軍壟斷。

更別說,我們的體育都是往奧運精神上衝刺的。

奧運會的獎牌榜又是計件制的,不是比拼哪個項目影響力大的。

你男籃女籃共派了24人,拿2塊金牌,我跳水隊派了23人已經拿了8塊金牌,也沒啥問題啊。

而且,奧運會是個歐美中心化的賽事,歐美人聚一塊選出來一堆項目,這些入選項目起碼滿足在某一地區蓬勃開展的條件,算不上沒人玩的冷門運動。

那我們贏了,也不算勝之不武吧。

所以我覺得多少得爲“小巧難女少”的路線正正名。

嚴謹的說法應該是:

我們不能因爲中國三大球不行,就去否認所謂“小巧難女少”的成功!

中國體育是一個超級巨大的概念,正視它的發展和正視它的問題一樣都不容易。

也許看樂子時,我們可以吐槽成績,諷刺運動員。但真看到有人爭金奪銀時,還是應該佩服他。

畢竟選擇體育這條路,需要不小的勇氣。

後臺回覆“投胎模擬器”

我把投胎模擬器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