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花4.5億補助蓋收容所 動協:追求零安樂是鴕鳥做法

收容所內多數的狗來自棄養,飼主責任亟待加強。(圖/記者李毓康攝)

《變調的動保政策》系列三

文/蔡百蕙

收容動物安樂政策執行在即,但隱憂已現,未來的流浪動物控制配套未到位,動保界已出現應恢復安樂死聲音

TNR(Trap捕捉、Neuter結紮、Return放回原地)是目前控制犬隻數量的王道,不過,總計全臺的狗結紮數,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秘書長黃慶榮指出,一共結紮了約5萬隻狗,「聽起來很多對不對?」但他接着表示,根據農委會最近一次在2015年的普查,全臺有12萬8473只流浪狗實際應該再乘以3,有將近40萬隻,「新北市自己在地調查就有1萬2千多隻狗,農委會卻說只有4千多隻,你說是不是要再乘以3?」(注)

「所以,5萬隻只是總數的8分之1,12%左右的結紮率,有用嗎?」黃慶榮反問道國外研究,絕育率要做到70%以上,還要沒有人丟,否則會破功,「40萬的7成,你要能捉到30萬隻耶。」

難道,該因此恢復安樂死?黃慶榮頓了一下,緩慢地說出:「那是不得已的做法,我們追求零安樂,但現在的做法是鴕鳥式的做法,」爲了不要再有流浪狗,他認爲,應繼續捉狗,且恢復安樂死,同時教育民衆,不要棄養,全臺灣家犬的絕育率也應該要達9成以上,有一天就算棄養或不小心跑出去,也不會再生。

▲由於零撲殺政策引發的負面效應,不少人認爲收容所應恢復安樂死。(圖/記者李毓康攝)

主管新屋收容所業務已近13年的桃園市動保處動物管制課課高瑜婕也認爲,真正難以防堵的是棄養。她觀察新屋收容所內的犬隻,應有5到6成是被棄養的家犬,「以前民衆要來丟狗,我們要求再想一下,提醒會被安樂死哦,還會反過來被罵殘忍。」她認爲,沒有了安樂死,民衆將丟狗丟得更心安理得。

僅管動保界對流浪狗的主要來源看法分歧,但幾乎都同意流浪動物的減量應多管齊下,從源頭控制,即嚴管寵物業者和飼主責任,到下游的擴大TNR範圍和強度,其中對於TNR成效悲觀者,主要是因爲認爲做不到讓減量生效該有的強度。對此,郭璇認爲,這是因爲資源沒有放在對的地方。過去3年以來,總計農委會補助了全臺15縣市興建或改建收容所的經費共4億5千多萬。

「幾億的錢換成去幫狗結紮,就可以把全臺灣的狗都扎完了,只是看政府敢不敢、願不願意,就是在2、3 年內動起來,把狗找出來!」郭璇說。

▲過去近3年,農委會已補助15縣市共4億5千多萬在興建或改建動物收容所上。(圖/記者黃克翔攝)

去年全臺33個收容所的收容動物總數,依農委會最新公告,共6萬4千276只。郭璇認爲,按照捉的總量養狗的錢一下子就花完了,「把錢花來養狗,另一方面狗還在生,其實花太多的錢去弄收容所,而不是把錢拿去做結紮,我們看了覺得很本末倒置。」

落實生命教育,學習善待動物

但,即便執行了TNR,小狗結紮回置原處後,仍可能製造社會環境衛生問題資深動保志工、桃園市推廣動物保護協會理事劉盈如指出,TNR的重點是R(回置)以後民衆能不能接受,否則,桃園新屋收容所仍出現一堆剪耳(已結紮)的貓跟狗,動保處不得不捉,「因爲接到很多電話,說不管有沒有結紮,已經嚴重影響到我的生活,就是要毒死牠。」

「沒養狗的可能對狗還是害怕的、厭惡的,甚至覺得就是噁心、骯髒、會咬人,能容許的極限如果沒辦法提升起來,要一個城市包容流浪狗,等於一直在挑戰這個限度。」劉盈如說。

桃園市推廣動物保護協會理事長李育霈則補充,其實所有的問題都源於人對動物的觀念,這是教育的問題,因此自今年起,協會希望將主力放在生命教育,「例如不當飼養、虐待、棄養和利用動物牟利等等,都在於生命教育的觀念有沒有被建立起來。」

關於人與動物,印度聖雄甘地有句名言,「一個國家的偉大與道德水準,取決於對待動物的態度(The greatness of a nation and its moral progress can be judged by the way its animals are treated)」。動保不是少數志工義務,在討論流浪動物減量的同時,每個社會的一份子都應該同時思考如何更文明地與動物共處。

》十二夜後仍不見曙光人類錯誤,卻是毛小孩的痛?更多報導看這裡

注:新北市動保處調查,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全市共有1萬4千876只流浪狗,其中包括私人狗場的6千935只狗,因有潛在成爲流浪狗的可能性亦納入計算;另估有5至6千隻流浪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