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盤點|下游需求未起、上游內卷正酣,綠氫產業新的機會在哪裡
相比於投資如火如荼的2020年至2023年,今年對氫能產業鏈上下游而言可謂是緩慢發展的一年。
受效率、技術、經濟性等因素制約,大型綠氫項目在年初經歷高速擴張後,實際投產情況不及預期,很多項目建設方仍處於“觀望”狀態。反觀項目關鍵設備電解槽卻在需求收縮時繼續擴張產能,行業價格戰正酣。至於最先嚐到政策紅利的下游燃料電池企業,今年正競相謀求上市緩解現金流壓力,甚至將業務拓展至已是紅海的上游制氫端,謀求新增長極。
不過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已有幾家有能力的電解槽企業在歐洲設廠佈局產能。海外市場對於綠氫相關的清潔能源或原料的需求,正悄然支撐起這些企業新的野心。
下游上探
12月6日,重塑能源(02570.HK)以147港元/股的最終發售價正式登陸港交所,當日收盤價報147.1港元/股,漲幅0.07%,成爲繼國富氫能(02582.HK)之後,近一個月內第二家在港股上市的氫能公司。
根據招股資料,國富氫能、重塑能源分別佔據國內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和加氫站、重卡燃料電池系統的最大市場銷售份額,不過,兩家公司上市之路卻極爲坎坷。重塑能源、國富氫能曾先後在2021年、2022年遞表科創板,遭問詢後主動於當年撤回IPO申請;其後,兩家公司先後在今年2月、3月轉戰港交所IPO。
“缺錢,公司規模又大,只能考慮從二級市場拿錢了。”一級市場新能源投資人何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的燃料電池項目已有很長時間難以獲得風險投資(VC),“背後因素很多,但燃料電池企業賺錢難已是行業共識,資方也很難指望短時間內通過IPO退出。”
招股書顯示,最近上市的兩家企業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例如,2021年至2023年,重塑能源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24億元、6.05億元、8.95億元,同期淨虧損6.54億元、5.46億元、5.78億元;今年前五個月,公司實現營收1250萬元,淨虧損4億元。而此前市場上唯二兩家氫能上市公司億華通(688339.SH)和國鴻氫能(09663.HK)亦有同樣表現,兩家公司在半年報中均直指大額應收賬款和壞賬計提帶來的負面影響。
“受補貼政策影響,燃料電池產業資金迴流太慢,整體處於現金流嚴重短缺境地,已有部分企業難以維持運營。”一位燃料電池上市公司的總經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資金回不來,批量產品不好做,墊不起錢,打算做一些技術迭代和產品研發,制氫端還有一定機會。”
在此形勢下,燃料電池企業加快了向上遊電解水制氫裝備研發及產品應用落地的步伐。
今年3月初,億華通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業化示範PEM電解水制氫設備成功產出氫氣,公司稱下一步將延續“氫發電”到“電制氫”的多元化業務佈局。今年年中,內蒙古自治區今年第一批科技重大專項資金下達,內蒙古捷氫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寬功率波動適應性百千瓦級PEM電解水制氫裝備的開發及工程化示範應用”上榜,該公司是捷氫科技的子公司,後者主業爲燃料電池。
何洛表示,PEM電解水制氫與燃料電池互爲逆反應,從技術上看燃料電池入局電解槽是“降維競爭”。
綠氫行業未熱先卷
國內電解水制氫需求主要由大型綠氫示範項目主導。根據《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我國對綠氫需求的短期目標是到2025年年產能達到10萬-20萬噸。
由於綠氫項目具有較強的基建屬性,投資體量大且回報期較長,央國企成爲推動綠氫項目落地的排頭兵。以中國能建爲例,去年9月開工建設的中能建松原氫能產業園(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總投資就達到296億元,規劃年產80萬噸綠色合成氨和綠色甲醇,生產線基本涵蓋制氫、儲氫、氫基化工、氫能裝備和科技研發全產業鏈條。
在央國企牽頭下,今年我國新增綠氫項目規劃產能喜人,但實際投產情況不容樂觀。據鋼聯能化數據,2021-2023年國內綠氫項目數據分別爲10個、超過90個和超過100個,而僅今年1-3月,國內涉及綠氫項目累計約83個,數量超過去年的80%,約合全球氫能產業規模的2/3,項目規劃總投資突破6000億元,超過2023年規模,但已開工和投產的項目僅有10個。
爲規範已獲批的綠氫項目,強化項目落地效率,今年7月末開始,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大連市、張掖市等多地發佈通知,廢止備而不建或項目實施進展不及預期的綠氫示範工程項目。
央國企“觀望”的背後,是技術、效率、經濟性等多重因素制約。以綠氨摻燒進行煤電機組低碳化改造爲例,國家電投集團能源科學技術研究院儲能與氫能業務中心總監劉炳池表示,該手段在技術路徑和經濟性上均具有很大挑戰。“從發電效率上我們優先考慮採用類似天然氣的燃機聯合循環方式發電,但由於氫氨燃機輪機裝備製造受限,預計到2030年相關技術纔會逐步成熟,研發進度將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從成本看,國內等熱值的氫、氨價格是常規動力煤的5-10倍,火電廠主動摻氨意願不強;同時火電廠位於沿海,氫氨大基地集中在‘三北’地區,還存在因地理空間錯配的資源調度問題。”
下游需求未起,電解水制氫設備端卻已卷得兇猛。據行業機構SMM統計,截至三季度末,今年電解槽招標項目數爲12個,合計716MW,同比下降了30%以上;電解槽出貨量800MW,同比下降了50%;而與此同時,國內電解槽產能已達35GW,部分企業還在進行1-2GW的產線建設。
採購價格方面,11月初,中國能建公示2024年制氫設備集中採購項目中標價格,鹼性(ALK)電解槽均價約602萬元/套,較上年均價下降80萬元。其中,今年最低中標價爲521萬元/套,比去年最低中標價減少了134萬元。
出海破“卷”
“未來中國還有哪些行業可以在政府主導下復刻光伏的成長邏輯?我覺得氫能會有一張門票。” 險峰長青新能源投資人駱瀟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氫能出海是個好方向,經年初研究發現,已有兩三家海外氫儲能公司能斬獲上億元人民幣的訂單,也有初創企業一次直播就簽下了40多個國家的千把臺訂單。“外國企業先吃螃蟹驗證市場,但成本競爭不過中國公司,這或許是國內一些頭部氫能企業積極推動內銷轉出口的原因。”
產能過度擴張的現狀加劇行業競爭壓力,部分有能力的電解槽企業開始向海外市場拓展。9月11日,遠景能源披露消息稱,公司已與西班牙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將在西班牙建設氫能裝備工廠,佈局綠氫產業鏈。第一財經記者從遠景能源方面獲悉,公司計劃與全球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投資10億美元,在西班牙打造全球領先的零碳氫能產業園和氫能設備工廠。
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以來,隆基氫能、天合集團旗下天合元氫、中電豐業三家氫能企業已先後宣佈佈局西班牙氫能市場,在當地開發綠氫項目。
中電豐業、遠景能源均強調,西班牙是歐洲推動綠色轉型最積極的國家之一,也是歐洲光伏和綠氫的主要供應國。西班牙氣候法案規定,到2030年,該國可再生能源佔全部能源消耗比重從目前的約20%提升至42%,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比例從目前的約40%提升至74%。在綠氫領域,西班牙計劃在2030年前建設11GW的電解槽產能,成爲歐洲綠氫的主要供應國。
一家正在西班牙開發綠氫項目的中國電解槽設備製造商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海外設廠要面臨的不光是嚴格的標準互認,還有包括人工、材料等各方面成本擡高等問題,但總體算下來還是比在國內有得賺。
“我們不做大的冒進,而要穩中求進、小步快跑。因爲行業現在的盈利能力和方方面面,還不足以支撐公司全盤走出去。”陽光氫能董事長彭超纔在日前舉辦的2024彭博新能源財經上海峰會上表示,公司長期致力於國際化,未來的出海節奏將堅持產品營銷和技術研發先行一步,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並聘任當地研發人員,再考慮佈局工廠,最終實現品牌走出去。“根基是做好產品創新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尋求來自國外代理商、生產企業的多方位合作,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應採訪對象要求,本文何洛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