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國家級生態農場這樣“煉成”

“突突突……”隨着最後兩臺小麥播種機下田,浦口區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4000餘畝小麥播種工作全部完成。

與其他地方播種小麥前多采用旋耕不同,這裡採用的是生態型犁耕深翻,能讓小麥“吃得更好”。這也成爲近期合作社獲評“國家級生態農場”的原因之一,也是繼國家級示範社之後該社捧回的又一“國字號”榮譽。

作爲國家級生態農場,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有什麼特色?生態體現在何處?日前,帶着這些疑問,記者走進該合作社一探究竟。

早在半個多月前,隨着水稻顆粒歸倉,合作社就安排深翻機提早“上班”,將收割後切碎的低茬秸稈、留茬、雜草等全部“淹”進了土層,化身“天然養料”。

作爲一名種田“老把式”,合作社理事長許乃兵發現,在使用犁耕深翻技術前,他明顯感到土地“沒勁兒”,這兩年,使用該技術後,田塊墒情好、出苗率高、蟲害少、麥苗間沒有枯葉和雜草,重點是經過測算,產量也有所提高,每畝能增產二三百斤。

生態理念不僅體現在耕作模式的變化,更體現在合作社的“綠色追求”。兩個月前,合作社曾舉辦一次有機稻測產。雖然畝產只有普通水稻的八成,卻堅定了許乃兵來年繼續加大種植面積的想法。“目前試種了200畝,未來肯定加大種植面積,這是趨勢所在。”

每年夏天,合作社水稻田裡總能時不時傳出一陣陣“嘎嘎嘎,嘎嘎嘎……”的清脆叫聲。原來,合作社大力發展“稻鴨共養”,按照每畝15只麻鴨的密度進行投放,一共放養了400畝,加上之前投放的一批,預計全年套養近7000只麻鴨。

從“鴨稻共養”到“稻鱉共養”,近年來,合作社做好“水稻+N”種植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聚力實現一田多用、一地多收的現代農業生產格局。(記者 魯舒婷 通訊員 高金軍)

來源: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