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珠三角企業“掘金”粵東西北:倚新興產業之勢、享軟硬環境之便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 廣州報道去年年底,位於廣東省茂名市的欣旺達電白基地正式開園。這個項目被稱作是茂名市近年來最高效的招商引資成果之一,從簽約到量產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深圳起家,近年來乘着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機遇,一躍而成爲鋰電巨頭的欣旺達,看中了遠離珠三角的茂名什麼?

一直以來,沿海臨港的茂名,傳統石油化工產業基礎厚實,能源發展路徑刻進“DNA”。2023年,茂名開始謀建馬店河新型儲能產業園,也是在這一年,茂名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被確定爲全省5個重點支持建設的主平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欣旺達電池的創始人王明旺,當年就是從電白區嶺門鎮走向科創熱土深圳,打開了電池產業的大門。像王明旺一樣,嶺門鎮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電池產業企業家。現在,家鄉有土地、有空間、有政策,築好了巢等着“鳳”歸。

6月19日,2024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經貿合作招商會(簡稱“招商會”)上,茂名市電白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李超向在場的企業熱情推介,目前,一系列電池項目接連落地電白區,招商引資成效卓著,將持續發揮電白區嶺門鎮“電池之鄉”的美譽,蓄力起飛,加快招商引資。

實際上,欣旺達落子茂名的故事,是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大力度推進區域產業轉移的縮影。去年,廣東出臺《關於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爲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夯實了制度基礎。

一直以來,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的一大痛點。如果說“百千萬工程”是協調城鄉發展的思路,那麼推動產業有序轉移則是破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當下,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廣東處處是機遇,粵東西北何以接住這些產業?

產業從“轉移”到“有序轉移”

沒有人會質疑廣州和深圳的產業實力。

2023年廣州剛加入“3萬億GDP俱樂部”,三大支柱產業——汽車製造業、電子產品製造業和石油化工製造業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一半。深圳則更爲生猛,2023年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和全部工業增加值蟬聯全國城市“雙第一”。在2023年深圳規上工業增加值前十行業中,有3個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

但一直以來,廣東看到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弊端,在20多年前的《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山區發展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積極引導和促進珠江三角洲產業向山區轉移”。

在2019年提綱挈領式的文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裡,“協調”出現了10餘次。站在“一點兩地”全新定位上,粵港澳大灣區堪稱全國的樣本,在區域協調發展上也在給“兄弟”城市“打樣”。

在2024年的一項研究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大灣區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永聰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的實踐中,出現了“握手式”等產業轉移模式,有利於發揮大灣區中心城市對節點城市的帶動作用。不過,對粵東西北的帶動作用不強。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爲什麼2023年的《關於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文件中,着重提出“有序”二字,提到鼓勵珠三角企業將生產製造環節、新產品線轉移到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以“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生產+服務”等形式延伸佈局產業鏈。

推動產業有序轉移成爲共識,問題就變成了,轉什麼樣的產業?

從2020年開始,廣東明確提出,重點培育以先進製造業爲主體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和前瞻佈局8個未來產業。在這裡面,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預示了各地的夯實產業根基的目標,裡面蘊藏豐富的投資機遇。

去年,胡潤研究院發佈《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在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最高的50強中國城市中,廣東7城上榜,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江門是首次上榜的廣東城市。

招商會上,廣東多個地市市長向在場企業拋出新能源的“橄欖枝”。江門市市長吳曉暉提到,三年多來,江門工業投資增加了3000多億元,產業配套能力更強、產業鏈條更加完整,不管是家電、食品等傳統制造,還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智能製造,江門全力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吸引力企業集聚發展。

招商推介競爭堪稱激烈。粵東沿海的汕頭、汕尾打出“藍綠”清潔能源牌,搶抓構建海上風電能源體系帶來的一系列機遇,汕尾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李海峰甚至用出諺語,“奔向海陸豐、經驗攀高峰、人生更成功”。

粵西的陽江和茂名除了推介能源優勢,還紛紛表示自家已經準備好了配套園區,等着企業“拎包入駐”。中國(陽江)儲能裝備製造產業園和茂名的馬店河新型儲能產業園等園區同臺展演,共喊企業家到粵東西北地區走走看看。

“憑什麼招來商”

新一輪更有序的產業轉移,廣東着力同步推進“硬聯通”與“軟聯通”。

例如,本月具備通車條件的深中通道,將成爲直連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的首個公路通道,這就給了肇慶、江門承接珠江東岸優勢資源外溢的空前機遇。

大大小小的配套產業園區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目前,江門的中開高速沿線就佈局了6個萬畝園區,百畝以上連片的、並且帶指標的土地就有200多塊。

縱觀整場招商會,粵東西北各個地市的推介宣傳話術都離不開“這裡不缺土地、不缺園區、不缺政策”。正如韶關市市長陳志清介紹的,除了配套設施齊全,韶關還致力打造“最低製造成本”,擁有2.7萬畝的儲備工業用地,電價低、地價低,電價比珠三角要低20%,綜合製造成本只有珠三角約6成。

那麼,這些城市缺什麼?

招商會上,多家投資落地粵東西北地區的企業分享道,投資廣東,除了產業基礎,他們最關心營商環境。

廣東凱捷電源總經理陳銳源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企業的韶關生產基地於今年投產,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廣州到粵北韶關,凱捷電源深度參與了大灣區一體化建設,並從中看到了許多機遇。陳銳源稱,投資粵北,除了看到粵北的土地、成本優勢,還因爲當地實打實的惠企措施與營商便利程度。

2022年6月,廣東省政府批准在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韶關、惠州、汕尾、東莞、中山、陽江、湛江、茂名13個地市設立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簡稱“聯動發展區”)。用意正是,將廣東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成果有條件地複製擴大,以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去年,聯動發展區首批制度創新案例28項公佈,案例包括汕尾市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政務服務全代辦等。通過種種制度創新措施,降低企業投資成本,以更高標準對接灣區、銜接國際商事規則,也是招商會上各個地市使出“渾身解數”推介的手段之一。

“目前,粵東西北地區在基礎設施、政策支持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人才引進、市場化運作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希望政府通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優質企業入駐。”在跨境說未來科技(廣東)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運賢看來,粵東西北地區發展潛力大,但在人才引進方面,各個地市還有“功課”要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