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對話|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朱元冰:打造“雙河走廊”,南沙可作爲“龍頭”帶動珠江口西岸發展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 陳夢璇 實習生鄭銘茵 廣州報道
4月25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圓桌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廣州南沙舉行。作爲圓桌會議嘉賓之一,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朱元冰博士提出了他對大灣區在發展新階段面臨的挑戰以及內部如何協同發展的看法。
針對珠江東西兩岸發展不平衡問題,朱元冰提出了一個構想,即依託“河套-前海-南沙-天河”的科創和金融資源,形成“雙河走廊”,這將有助於帶動大灣區的產業發展和優化區域分工。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實施至今已有五年。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拾級而上,經濟總量新增3.2萬億元——接近深圳去年全年的GDP,相當於又再造了一個深圳。
“不過也要看到,面對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大灣區仍需要注重協同發展,各地優勢產業根基仍需夯實,經濟發展新動能還需持續培育。”在圓桌會議結束後,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與朱元冰展開了對話,以下是訪談內容。
灣區內部如何協同
南方財經:珠江口東西兩岸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直存在。就你觀察,大灣區現階段有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朱元冰:廣東非常關注西岸的發展,成立相關部門專門推動西岸的產業佈局。另外,在整體區域發展架構中,提出了“黃金內灣”概念,串聯東西兩岸,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
在“黃金內灣”之內,有已建成的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的深中通道以及還在謀劃中的深珠通道,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增強了黃金內灣各城市的聯絡,相應的人員、產業方可有效地進行對接和外溢。
目前,西岸的幾個城市在積極謀劃發展,尤其是中山、江門、珠海,除了與廣州積極交流,同時還在和深圳、香港做積極的對接。
當然,目前整個珠江口西岸確實缺乏一定能級或影響力的龍頭。從體量上來看,佛山是西岸最大的經濟體,可能成爲領頭城市,但佛山需要先解決自己內部發展過於分散的問題。並且,佛山缺乏國家級發展戰略的政策優勢,但廣州南沙和珠海有。
如果能把這兩個地區打通,再加上它們和香港、深圳的對接,通過“雙河走廊”,利用好土地空間、科技、資本等產業要素,相信珠江口西岸的發展潛力能夠得到激發。
南方財經:南沙如果要成爲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區域,你認爲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朱元冰:南沙位於珠江口西岸,能夠進一步把相應的資源輻射到中山、江門等地。長遠來看,南沙肯定是有前途的。但南沙目前還要破解三個問題:空間、人口和產業。
全域803平方公里的面積既是南沙的優勢,也可能是弱勢。雖然面積很大,產業載體很多,但南沙目前對於產業佈局的具體構想還不太清晰。
其次是人口數量的問題。雖然南沙去年常住人口數量增長3.85萬人,但總量仍沒有破百萬,南沙要錨定重大國家平臺發展,人口數量還有待大幅提升。
與空間和人口緊密相關的是產業發展問題。目前,南沙的產業基礎亟待進一步夯實,還需要加把勁,引入或培育更具有競爭力、有帶動性的產業或企業。
南方財經:你在圓桌上提到了“雙河走廊”,能否深入介紹這一設想?
朱元冰:目前大灣區內部的協同仍是一個比較突出的難題。
我的構想是,參考國家與國家之間在推動的合作模式,在大灣區內建構城市和城市之間的協同機制。特別是橫琴、前海、南沙、河套這幾個平臺,本身就已經有相應的政策優勢,可以利用這一優勢。
“雙河走廊”具體涉及“河套-前海-南沙-天河”四個地方。其中,河套是目前香港和深圳重點打造的一個區域,承載着科創、金融與跨境數據流通等功能,河套對接前海,又能疊加深圳和香港的產業與專業服務。
從前海跨過珠江口就到了南沙,南沙正在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發展科創產業,着重建設南沙科學城,也佈局了相應的科創要素。
從南沙往北邊走,就到了大灣區相對比較成熟的城市空間——天河。除了已有的珠江新城,天河近年來也在着力推動廣州國際金融城的建設,匯聚了衆多的商貿和產業資源,具有相當的外溢效應。
在這一構想下,“雙河走廊”走廊可以確立大灣區的中軸,在南北貫通了廣州、深圳、香港的優勢產業,又能把珠江口東西岸的優質資源進行銜接和轉化,從而有力地支持了“黃金內灣”的建設。
面向全球的“灣有引力”
南方財經:投資大灣區,企業更看重什麼?
朱元冰:經過40年的發展和沉澱,大灣區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產業鏈和相應的完善配套設施。
我注意到最近身邊去東南亞投資的中國企業不少,但經過一定時間後,有些卻“打道回府”,或暫時擱置,重要的原因之一應該是產業基礎與產業鏈的問題,尤其是水、電和供應鏈。而這些問題在大灣區早已基本解決,人們都已習以爲常,不認爲那是“問題”。
比如,在獅山,你能找到任何和鋁相關的零部件,這在其他地方都是無可比擬的。加之,大灣區本身形成了一定的制度級差與差異化定位,比如廣州是中心型世界城市,香港是對外的貿易和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創中心,東莞是成果轉化中心,各個城市錯位發展,匯聚爲大灣區內聯動協同的巨大優勢。
大灣區的前景不單單只是基於政策,而是產業的雄厚基礎與巨大活力,所以通過政策引導,大灣區就可將勢能轉化爲動能,發揮引擎作用。就在去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6%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9的經濟總量。縱觀全球經濟史,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南方財經:就南沙而言,可以從何處着手釋放現有的優勢?
朱元冰:南沙擁有廣州最大的海港與最優質的港口設施,非常有必要利用好作爲廣州港重要基地的獨特優勢,通過發展臨港經濟,在短時期內做好臨港產業或重大項目的佈局,迅速拉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我認爲需要跳出南沙看南沙,不能把南沙定位於廣州的南沙——至少應是大灣區的南沙、廣東省的南沙,南沙應該在整個大灣區發展中更有所擔當,尤其是考慮如何在珠江口西岸經濟帶上發揮引領作用,甚至聯通海南,在“粵瓊相向發展”中有所思、有所爲。
南方財經:今天圓桌討論的討論主題是“引進來”和“走出去”,你認爲大灣區的企業“走出去”,可以怎麼規避風險和修煉內功?
朱元冰: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不僅積累了相當多的產業資源,企業本身還通過早些年的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分工,已經介入全球市場,清楚自身在全球的位勢——事實上,我們很多產業在不斷提升的。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早就提出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難發現,中國有很多產業正在和全球市場做充分的對接,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這些年的積累與探索,中國企業“走出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通過“走出去”,我們以更加開放合作的心態向世界分享中國的優質產品,形成中國產品的品牌感與影響力。當然,目前企業出海也面臨着很多問題,需要注重政治、金融等相應風險的防範,這一方面,我想不少出海企業已經有了非常成功的經驗,值得總結、提煉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