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爲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提出“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這些都爲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

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年多來,大灣區建設紮實推進,軟硬聯通不斷拓展,協同融合縱深發展,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增至2023年的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成爲經濟重要的增長極。進一步發揮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中的作用,更好發揮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帶動作用,必須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以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循環效能,以提升創新能力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

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大灣區發展內生動力。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珠三角九市。這個客觀實際決定了區內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科學合理分工、要素資源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城市間合作和跨境協調等方面存在諸多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需要,面臨進一步解決市場互聯互通還不夠順暢、生產要素流動還不夠便利等難題,在推動產業協同和創新協同,特別是科研資金跨境使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仍存在體制機制障礙。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增強大灣區發展的整體性和協同性,更好激發內生動力。在實現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上下功夫,建立常態化長效化高效率的協調機制,推動規則、標準、政策等方面的前瞻研究和日常協調。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建立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產權保護制度、公平競爭制度,促進市場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上下功夫,解決好政策規則不統一、信息共享不到位、要素流動不通暢、服務供給不便捷等問題,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切實保障企業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等方面的權益,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成爲推動科技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營商環境整體提升。

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擁有廣闊的內需和外需市場,具備在新發展階段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良好條件,具有成爲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的巨大潛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爲大灣區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有利於我國進一步增強國際合作與競爭的空間優勢。一方面,需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合作,增強在國際循環中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需推動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持續深化,從貿易主體和基地平臺兩個維度加大政策支持、創新制度供給,構建聯通內外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絡。具體包括加快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也包括鼓勵發展跨境電商、積極擴大中間品貿易以及探索支持數字貿易發展,努力拓展國內經濟縱深,聯通國際市場,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務實合作,繼續深耕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

以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目前,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超3.4%,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羣”連續4年蟬聯全球創新指數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堅實的科技創新基礎條件,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在大灣區佈局落地,推動大灣區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同時,區內創新要素互補性強,香港、澳門擁有基礎科研和科技金融方面的創新資源優勢,珠三角地區擁有高端製造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產業體系優勢。當前的重要工作是積極發揮“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羣”的作用,以加快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爲引領,帶動科創和產業協同發展。一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四鏈”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二是加快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匯聚粵港澳優勢着力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力爭在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上實現突破。三是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主動佈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數字貿易,積極推動粵港澳科技創新與先進製造體系互動對接,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鄭賢操、陳妍羽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廣東財經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