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糉熱量較低?2大陷阱狂踩 三酸甘油酯恐飆高
端午節不免俗要吃糉子,但它屬於高熱量食物,小心過量攝取害三酸甘油酯飆高。(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端午節不免俗要吃糉子,但它屬於高熱量食物,小心過量攝取恐害三酸甘油酯飆高。對此,營養師李婉萍就分享,吃糉子有2大容易被誤判的健康陷阱,其一是「餡料單純的甜糉比鹹糉好?」另一是「水煮南部糉、素糉比較不油、熱量更低?」其中她就表示,後者是門診諮詢中常見迷思,而這些鹹糉大多數配料還是都會用油先炒過,依然有澱粉及油脂含量較高的問題,務必要注意食用份量。
李婉萍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端午節還沒正式來到,已經有病患因太盡情享受糉子美味,健康報告重新冒出紅字,原本控制還不錯的三酸甘油酯又超過標準。她並列出2大吃糉子容易被誤判的健康陷阱,提醒民衆務必要注意。
首先是吃餡料單純的甜糉,相比鹹糉是否更能避免血脂升高風險?李婉萍說明,這些口感細密滑順的紅豆或芋泥等甜糉餡料,傳統做法都會加入不少豬油或沙拉油攪拌,而餡料裡的糖分,也會在體內轉化爲三酸甘油酯,對於高血脂症患者來說,把握適量原則很重要。
除此,李婉萍還提到,也經常碰到病人認爲甜糉體積小,不自覺就吃下2、3顆的情況,如此一來在相同重量下,其油脂和熱量並不會比鹹糉低。
另一是水煮南部糉、素糉比較不油、熱量更低?李婉萍表示,很多人會認爲,不同於北部糉先將糯米與配料一起拌炒再炊蒸、類似油飯的做法,南部糉是用水煮、素糉沒有肥肉跟蛋黃,所以熱量會比較少。但她強調,這些鹹糉大多數的配料還是都會用油先炒過,因此關鍵仍在於食用份量。
李婉萍進一步指出,糉子越大相對熱量也越高,肉糉大顆與小顆甚至會差距200大卡(超過半碗飯),除非是自己包糉子刻意減少用油或改變材料,否則一般市售無論甜鹹糉或水煮糉、北部糉等各式糉子,同等重量下差異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