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ligan動態關節鬆動術處理踝關節功能障礙

腳踝是一個具有高度活動性的關節,活動良好的踝關節讓我們在各種不平穩的支持面有着相對的適應性得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及軀幹的穩定,例如草地沙灘行走、上下樓梯、又或是最近頗爲流行的走繩運動等。但當腳踝活動度受限時,牽一髮動全身之下則可能影響其他的關節,造成整個動力鏈的改變,甚至可能產生疼痛及傷害。

腳踝關節主要分兩部分。

(1)踝關節(Talocrural Joint)

踝關節是由腓骨、脛骨與距骨所組成,其關節活動軸是由沿着腓骨與脛骨髁連線所構成,所以主要的關節動作腳掌向上或向下,若骨頭有錯位,看距骨所偏的方向,如下圖距骨偏內,所以內側容易出現卡卡不舒服的痠痛。

(2)距下關節(Subtalar Joint)

距下關節是由距骨與跟骨構成,其關節活動軸是斜方向向內,所以主要的關節動作腳掌向內或向外,若骨頭有錯位,最容易出現痠痛不舒服的地方如下圖紅色圈圈處。

作爲人體距地面最近的負重關節,踝關節損傷佔據了所有運動損傷的40%!

在一般的足踝扭傷傷害中,最常見的種類爲翻轉扭傷 (內翻的動作,俗稱的翻船),翻轉的動作會使得外側的前距腓韌帶拉扯撕裂,而翻船時身體重量的下壓可能造成距骨一併向前移位跑出,而外踝可能也因此被往前拉動,讓ㄇ字型的隧道與距骨的位置失去正確的排列,此時距骨就像是一輛超過隧道高度寬度限制的卡車要通過內外踝之間,距骨的活動空間不足,足踝勾起的角度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踝關節損傷的常見,常常讓我們放鬆警惕,對這種症狀掉以輕心,認爲踝關節扭傷是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休息幾天就照常運動。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沒有及時正確治療,踝關節外側支撐度就會下降,關節本體感覺減退、踝關節不穩定狀態加重,出現習慣性踝關節損傷,韌帶關節反覆受到傷害,疼痛、腫脹、行走不穩……這些情況將會常伴左右……

踝關節活動度受限影響其他鄰近關節

依照關節結構而言,鄰近踝關節的中足或是膝關節擁有相對較低的活動性,在關節活動中主要爲維持穩定的角色,而我們知道踝關節具有高度的活動性,但當踝關節活動度受限時,又要在許多的下肢承重活動中維持正常的運作,則會使得鄰近關節有代償的動作出現,該穩定的關節出現較大的活動度,例如髖關節內收內轉、膝關節外翻(肉眼看起來就像X型腿)、足弓塌陷,腳向外翻轉的動作等,下肢因此失去良好的排列,在高強度的活動中讓韌帶及骨頭位於不利的位置,承重時關節吸震力也因而下降,造成如十字韌帶、足底筋膜以及臏股骨壓力的提升,日積月累下則可能造成膝痛、腳痛等問題。

踝關節活動度檢測

以右腳而言,在膝半跪姿的動作中,起始位置爲右腳髖關節膝關節各彎曲90度,腳掌指向正前方,將重心漸漸往前移,右膝沿着第2、3根腳趾頭的中線平行前進,右腳跟不離地,量測小腿與地面垂直線之間的角度,若是此角度低於40度,則代表腳踝活動度受限。

臨牀實踐證明,動態關節鬆動術療法對於踝關節活動受限有很好的臨牀療效,尤其是長期效果比較好

動態關節鬆動術應用了關節內的持續滑動並配合關節的生理運動。治療師被動地進行關節內持續滑動並配以患者主動生理活動來糾正其關節微小錯位引起的疼痛或功能受限。

Mulligan動態關節鬆動術用以治療踝關節的急性扭傷,能夠在完全安全無痛的情況下緩解患者疼痛,高效提升其關節的活動範圍。

Ⅰ增加跖屈ROM

一手虎口卡在距骨上,拇指和食指微斜置於兩踝之間的連線下,另一手加壓於脛腓骨。

治療師弓步站立,用身體的力量將脛腓骨儘可能的往後滑動,將踝關節鎖住,另一手將距骨往腹側滑滾。

Ⅱ增加背屈ROM

一手將彈力帶置於患者患側跟腱上方4cm處,另一手用虎口卡在患者患側距骨處,用彈力帶將脛腓骨向前拉,同時患者膝蓋配合向前移動做足背屈。

Ⅲ增加內翻ROM

在踝關節的內翻扭傷時,我們一般都需要考慮是腓骨的前下錯位。這個方法既可以作爲評估,也可以用於治療:

患者仰臥位,足跟離牀,治療師站在病人遠端,一手固定小腿,另一隻手大魚際置於離外髁2-3cm的前側,將腓骨相對脛骨向後上方推。

Ⅳ使用貼扎將腓骨復位

治療師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改變自己的治療面、角度、按壓強度和力度。

來源:運動醫學部落

責編: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