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CA Studio「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從當代出發探索未來城市文明

從個人微觀體驗擴大成某種普世價值,「變動」是所有時代永恆的共鳴,而我們都身處其間,並持續探索更多的可能與想像。「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於8月17日至10月13日在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登場!展覽由新生代策展人陳孜盈策劃,以「未完成」與「未來」兩條軸線,展出藝術家林書楷的10件裝置及繪畫作品。此展從藝術家的個人生命經驗與家族產業出發,運用傳統鑄造廠所遺留的木造模具作爲創作元素進行拼組,引領觀者進入他所建構的未來城市文明。

MoCA Studio「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以創作省思急遽變動的當代生活,同步亦探索未來城市文明的考古現場。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從傳統到未來!林書楷以模具鑄造工藝揭示當代生活狀態

1983 年生於臺南的林書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創作以平面繪畫和空間裝置爲主。因他成長的臺南,是座充滿廟宇、彎曲巷弄及宗教圖騰的古都,因此他經常將這些視覺和空間經驗內化,結合個人生命經驗和體悟,並經過多重拆解、重組,發掘出潛意識的符號。

特別是,林書楷的父執輩過去從事模具鑄造業,然而面對大環境的變動,傳統手工模具鑄造廠逐漸被淘汰,家中工廠及工廠遺留下的模具,對藝術家而言則是他創作發展的源頭及養分。尤其,家族傳統產業變遷興衰的過程中,也影射出當代人的生活狀態。

策展人陳孜盈也表示,「未境之域」並非是一段回憶過往的旅程,而是提供一條面對當下生活與邁向未來的途徑,透過揭露身體感受與日常生活之間的混沌關係,試圖解讀「過往的遺留」、「正在進行的當下」以及「變化莫測的未來」這三個複雜交織的時間性,並想像正在建構中的都會文明樣貌。

展場一隅。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沉默之都》 。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沉默之都》 。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未完成進行區:發展中的城市文明

《陽臺城市文明系列—未完成進行式》呈現正在布展中的現場,透過散落的布展工具、部分上牆的作品,邀請觀者感受藝術家面對創作與展場進行式的過程,藉此迴應文明進程的概念。《陽臺城市文明系列—展板內文明》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縮影,通過牆面上的小洞可以窺探片面的城市樣貌,從中反思數位媒體時代下的人際互動與真實狀態,探討文明進程中的深層價值與表面現象的關係。

林書楷《陽臺城市文明系列—未完成進行式》。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陽臺城市文明系列—未完成進行式》。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陽臺城市文明系列—未完成進行式》。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陽臺城市文明系列—展板內文明》 。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陽臺城市文明系列—展板內文明》 。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陽臺城市文明系列—展板內文明》 。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進入未來城市文明考古現場

一扇紗門輕盈地劃分出兩個展間的時空界線,紗門是從一種居家的日常去思考文化與文明的意義,透過打開的動作讓觀者與藝術家產生身體記憶的共感,進入未來的想像空間。《陽臺城市文明》是林書楷基於家屋遭遇都市更新和大學時期使用陽臺作爲工作室的經歷,進而發展出的系列作品,他運用家中鑄造廠所遺留的木造模具堆疊成房子和城市,探討城市空間的虛幻與有機變動。

展場一隅。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陽臺城市文明系列—夕照下的摩天羣像》。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而《陽臺城市文明系列—沉默的鳥瞰文明之早安美之城》透過「鳥瞰」與「蒙太奇」的概念,重新組合模具和日常物件繪製於畫布上,形塑成一幅幅藝術家面對真實世界中時間與空間的交錯狀態所延伸出的心靈圖志。至於《陽臺文》則源自《陽臺城市文明》系列作品繪畫風格,透過藝術家獨創的《陽臺文字典》提供觀者一種解碼式的探索方式。

林書楷《陽臺城市文明系列—沉默的鳥瞰文明之早安美之城》。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陽臺文》 。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陽臺文字典》。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林書楷《陽臺文字典》。 圖/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