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的枇杷熟了
(原標題:墨脫的枇杷熟了)
俗話說得好,人勤春來早。林芝市墨脫縣2024年的春天早已到來——這裡的白肉枇杷,成熟了。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墨脫縣墨脫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羅布央宗動身赴北京參加全國兩會前,決定帶上一些白肉枇杷和茶葉等當地特產。
“應該讓更多人瞭解我們美麗的家鄉。”羅布央宗一邊收拾行囊,一邊這樣說。
如今,枇杷種植已經成爲墨脫縣羣衆增收的新亮點。
走在德興鄉德興村的茶園裡,墨脫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姜帆向記者介紹着與茶樹套種的新品種白肉枇杷果樹,“這裡種的都是早春就能成熟的‘三月白’枇杷,果子清甜可口,葉子能熬枇杷膏,花兒也能製茶。”
這白肉枇杷樹渾身是寶,但當初村民們卻都不看好。
先前,墨脫縣不僅有野生種橢圓枇杷的古樹羣落,還引進了“大五星”品種的紅肉枇杷。雖然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種植枇杷樹,但由於羣衆疏於管理,結出來的果實又小、味道又酸,賣相也不好,被冷落在一邊。
2021年11月,墨脫縣政府與福建省農科院簽訂合作協議,決定引進白肉枇杷品種和技術資源。2022年1月,一株株白肉枇杷在墨脫縣紮了根。
“剛開始種的時候,那真是天天得拿着尺子去量枇杷樹坑。”姜帆一邊打趣,一邊向記者介紹。原來,爲了白肉枇杷樹茁壯生長,一棵樹下要埋60斤的肥料,至少需要挖80釐米乘以80釐米的坑。
“但當時大家都想省事兒,坑挖得一個比一個小,有的人不情不願地挖個50釐米的坑,甚至還有30釐米的。在監督下,很多人返工了好幾次才把這坑挖標準。”德興鄉德興村村民旺扎說。
2023年,第一批種下的白肉枇杷首次掛果。“當時地東村的7棵樹掛了14串枇杷果,加起來也不過十幾個果子,40多個人一起分,每個人都只能嚐到一丁點兒。”在背崩鄉地東村的茶果套種園裡,姜帆對記者說。
“雖然數量少,但嘗過果子的人都覺得這果子大、甜度高、口感好,而且是新品種,將來應該很有市場。可是即使這樣,願意主動學習種植白肉枇杷果樹技術的人還是沒幾個。每次村裡發信息通知大家來茶園裡學習怎麼種植、怎麼管護時,應答的人都寥寥無幾。”地東村黨支部書記高榮說。
(下轉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種不好怎麼辦?像之前的紅肉枇杷一樣賣不出去怎麼辦?從種植到大量結果期間的等待時間看不到效益怎麼辦?揣着疑惑與不安,羣衆即使看到了白肉枇杷的潛力,依然信心不足,抱着觀望態度。
“你看旺扎,他現在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白肉枇杷種植技術經驗了。除了他,目前縣裡還有15名本土白肉枇杷種植技術人才。我們不僅要種樹,還要樹人,給墨脫縣留下帶不走的人才,讓他們帶動其他羣衆通過科學種植致富。在他們的努力下,羣衆都被調動起了積極性。而且,將來白肉枇杷的出售還有政府兜底。”姜帆說。
“今年年初,我們村光通過向西藏邊城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出售1900多枝白肉枇杷樹的枝條,就收入了近10萬元。”針對種植到大量結果期間的效益問題,高榮補充道,像“三月白”這樣的新品種果樹枝條,可以用於嫁接或繁殖新的枇杷植株,因此一些園藝公司和種植戶會特意進行收購。而德興鄉德興村和荷扎村的村民們,最近也按照50元一枝的價格出售白肉枇杷果樹的枝條,獲得了超10萬元的收入。
不愁技術、不愁銷路,甚至不賣果子賣枝條都能賺錢,羣衆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起來了。“現在,只要羣裡一說要到地裡看果樹,一說要培訓種植技術,報名的人那是一個接一個。”高榮笑着說。
草木爲萌櫱吐芽蓄力、爲春來開花攢勁,記者在墨脫感受到的“春意”,是來自幹部們心中蓬勃的幹勁兒和羣衆勤勞致富的精氣神。
從種樹挖坑都要“討價還價”,到果樹管護“一呼百應”,這背後是羣衆的轉變。在“扶志”又“扶智”的點滴潤澤下,羣衆的思想逐漸成熟,如同此時墨脫縣的白肉枇杷一般,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