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趙永升:世界到底需要怎樣的重新全球化?
名家觀點》趙永升:世界到底需要怎樣的重新全球化。圖爲今年4月,上海外灘的商業大樓外牆顯示「我愛儂」的標語,爲抗疫加油。(資料照/中新社)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研究員、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永升14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世界貿易組織12日發佈年度世界貿易報告中警告稱,「貿易、商業碎片化的初步現象」正在出現,並在全球範圍內「威脅到國際貿易的增長和發展」。由世貿首席經濟學家撰寫的這份報告主張「重新全球化」。其實,在該報告出臺之前,多年來在不同國家地區,已有諸多經濟和貿易領域專家學者、決策機構和其他相關組織,對全球化可能出現的「逆全球化」和「碎片化」現象頗有擔憂。
趙永升認爲,世貿組織當下對全球化面臨的挑戰提出警告,恰逢其時,是對全球經貿究竟何去何從敲響了一記重重的警鐘。
他表示,有三個基本問題需要釐清:一是「爲何至今」,即二戰後的國際經貿秩序爲何得以維持至今?二是「爲何此時」,即「逆全球化」和「碎片化」現象爲何此時強烈衝擊着既有的國際經貿秩序?三是「爲何此地」,即這些現象歸根到底爲何主要源自美國當下對中國的遏制打壓?
一是「爲何至今」。二戰後,世界先復甦後增長,當時的國際經貿規則和秩序總體還是由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陣營制定的。換言之,之前的「全球化」是基於西方規則和意義上的「全球化」。尤其是在柏林牆倒塌、蘇聯解體之後,世界兩極政治格局迅速轉變爲由美國主導、歐洲跟從的單極政治格局。
特別是新獨立的東歐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遇到嚴峻的政治變革和經濟困境等難題,加之後來在多個地區乃至世界範圍內的數次金融和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它們的發展難度。這一切同時進一步加強了美國及其盟友在全球經貿中的霸主地位。
二是「爲何此時」。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經貿秩序中,經貿結構和主體均發生巨大演變,簡而言之,是原先的廉價原材料和高價工業品之間的「後殖民地式經貿模式」難以持續。從利潤角度看,作爲已開發經濟體的工業國家越來越難以享受到廉價的原材料,而作爲欠開發經濟體的農業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後,迫使已開發國家對工業品大幅降價,歐美的利潤空間因此快速收窄。從市場競爭角度看,落後經濟體的工業化使廣大亞非拉國家在越來越大的市場佔比上擁有較之已開發國家更爲凸出的優勢,尤其在多數低端產品和部分中端產品上,歐美幾乎全線潰敗。
三是「爲何此地」。在瞭解「爲何至今」和「爲何此時」之後,對「爲何此地」即爲何最終歸結到美國遏制打壓中國的問題上,就不難理解了。如上文所述,原先的「全球化」由西方主導、遠非完善,但基於戰後半個多世紀的政治經濟格局,由西方制定的國際經貿規則和秩序總體是相對穩定的,也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了戰後的全球經貿發展。然而,隨着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無論在國際經貿交易佔比的量上,還是在國際工業價值鏈的質上,都佔越來越大比例之後,華盛頓單方面認爲其維繫半個多世紀的世界「單極霸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遏制中國就成爲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的對外要務。
概而言之,原先的國際經貿規則和秩序是由美國及其盟友制定的,中國及其他開發中國家在半個多世紀的全球經貿中更多是西方規則的執行者;而如今,恰是美國試圖推翻一手製定的國際經貿秩序,因而世貿組織警告的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逆全球化」和「碎片化」,若論禍根,皆由此而起,需要引起廣大開發中國家警覺。
趙永升看來,當然,世貿組織倡議的「重新全球化」抑或「再全球化」,此全球化非彼全球化。畢竟時代已不同,國際經貿格局已大異,尤其是南北國家在國際經貿格局中量和質的比例早已今非昔比。如果需要「重新全球化」,那麼它應當是基於各個經濟體的科技價值和經貿實力、秉承實現經貿公平、公正和可持續原則的全新的全球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所謂的「貿易碎片化」和「逆全球化」,未嘗不是一個不破不立的機會,一種由世界上最多數經濟體參與的、全新的全球化或將由此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