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孫家珅:日本對大陸外宣的三種形態都很陰險
名家觀點》孫家珅:日本對大陸外宣的三種形態都很陰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孫家珅1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福島核污水排海事件中日本的各種強行「洗白」操作想必很多人都已經見怪不怪了。其中包括日本媒體捏造、扭曲議題;也包括官方親自「下場」引導話題。這些手法不僅出現在此次事件中,日本外宣通過議題設置來服務於政治目的在以往很多事件中都有跡可循。
孫家珅以最近的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爲例,在排污入海當天,據NHK報導,日本外務省制定了應對所謂「虛假資訊」傳播政策,計劃金額約7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億元)。
日本向來重視對外宣傳工作,這甚至在日本外交中佔據重要地位。自2013年12月日本出臺首部《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開始,外宣體制中的「酷日本」戰略逐步深化並形成體系,「日本屋」項目也於2017年建設落地,日本在全球打造親日、知日心理同時,有針對性地對中開展戰略性外宣工作。
孫家珅分析,日本對中外宣大體可分爲三種形態:認知型、邏輯型和話語型。
日本對中外宣側重於潛移默化,滲透認知領域。此手段可見於日本在釣魚臺問題上的外宣戰略之中。日本對內試圖影響民衆認知,有議員建議推出「尖閣」海產品品牌,試圖通過鼓勵民衆的購買行爲來潛移默化影響民衆的印象和記憶。日本對外企圖左右國際輿論,日本石垣市政府連續兩年以「環保」的名義開展釣魚臺海域的海洋調查工作,依靠無人機航拍、製作宣傳片、召開新聞發佈會等方式擾亂國際輿論場。在此次核污染水排海後,日本對國內民衆迅速開展認知領域的行動。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一些官員於8月30日親自試吃了核污染水排放地福島縣附近捕撈海鮮,並稱贊「脆脆的口感,非常美味」,試圖以此塑造福島海產品「安心、安全、美味」形象。日本媒體還選擇性地挑選旅日外國遊客採訪,截取其有利內容循環播報,影響國際國內民衆對核污染水排放的正確認知。
日本對中外宣環環相扣,計劃明確,戰略意圖明顯,試圖建構一套敘事邏輯。日本先是無端製造出「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即美日同盟有事」的敘事。在去年8月時任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之際,日本捏造出「中國軍演飛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的話語,誤導日本民衆認爲中日之間爭議的「專屬經濟區」是日本的「勢力範圍」甚至是「領土範圍」,從而爲日本進一步操縱檯海議題打下民衆的情緒基礎。日本對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合理性也進行了邏輯建構。日本《讀賣新聞》8月26日報導宣稱,針對中方措施,日本政府開展「外交攻勢」,與「支持排海」的國際原子能總署以及其他國家合作,以達成「孤立中國」的效果。但國際原子能總署署長葛羅西此前一再強調,排海是日本政府的國家決定,總署報告既不是對這一政策的推薦,也不是背書。日本試圖將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報告當作「尚方寶劍」,建構出「合法、合規、合理」的核污染水排放的敘事邏輯。
日本對中外宣創造概念,建立話語體系。日本擅長創造概念,並以此自利。政府層面,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製造出「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這樣地緣政治概念。媒體和學術層面,圍繞琉球歸屬問題,日本憑空創造出專有名詞「沖繩返還協定」,但美日之間正式協定全稱中未出現「返還」二字,日本輿論故意曲解美國的本意,將行政權的移交宣傳成主權的返還,爲的就是向國內民衆和國際社會灌輸錯誤概念。這種偷樑換柱的伎倆也出現在了這次核污染水排海的宣傳之中。日本偷換概念將「核污水」稱之爲「核處理水」,淡化了核污染水的危害性。
孫家珅強調,今後,在中國不斷向前和平發展的過程中,日本還會進一步加強對中外宣攻勢。因此,在面對日本官方的話術和日本媒體的報導時,應該保持充分的警惕。既指望日本政府能恪守公德,也呼籲日本媒體在報導時恪守媒體職業道德,提供客觀真實資訊,不捏造,不歪曲,促進多元對話和理性討論。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日本官方和媒體看似打得一手外宣的好牌,但到頭來恐怕也只是自欺欺人,不如及早停了這造「人設」的費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