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美臺經貿對話 汪曙申:敲詐成分多

美臺經貿對話,大陸涉臺學者汪曙申:美方敲詐成分多。(圖/達志影像)

1月14日至17日,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輪談判在臺北舉行。該倡議是去年美臺之間搭建的經貿談判機制,同年11月在美國舉行了該機制宣佈啓動後的首次會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汪曙申今天在《環球時報》撰文稱,這場對話,美方敲詐成分居多。

文昌稱,美國與臺灣的經貿對話和商談機制一直存在,近些年來還加快擴充。1994年美臺即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對話時斷時續,主要是美國掌握絕對主動,根據自身經濟與政治利益考慮,將TIFA作爲在貿易領域施壓、敲詐臺灣的工具。2020年8月,民進黨當局在美國持續高壓下,不顧臺灣民意強烈反對,同意開放美國萊豬進口。美國獲利後,於2021年6月恢復中斷5年的TIFA會談,但美方掌握結構性優勢,談判幾無成果。

文章稱,2020年11月,美國和臺灣創建新的「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機制,它完全服務於當時川普政府對華貿易戰和科技競爭需求,涉及清潔網路、安全供應鏈、科技與投資審查等內容,臺灣仍然處於被動與配合的角色。但迄今爲止,臺灣在「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框架下並沒有實質性收穫。另外,美臺還建立「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基本也是「美主臺從」「虛多實少」。

文章稱,2021年拜登執政後,中美戰略競爭特別是科技競爭加劇,美國對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和人才封鎖進一步加碼。美國需要臺灣扈從其對華遏制戰略,自然對民進黨當局提出深化臺美經濟關係的訴求給予一定迴應。美國在難以安排臺灣參與「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情況下,遂構建了「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以此替代方案安撫、籠絡民進黨當局。

文章直言,問題在於,拜登政府不會在「美國優先」政策上改弦易轍,對於經貿談判中的實質利益不會對臺讓步。「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將如TIFA、「經濟繁榮夥伴關係對話」等一樣,成爲美國要價和索利的手段。在中美戰略競爭升級、臺海局勢緊張的大背景下,對臺經貿談判也成爲美國打「臺灣牌」的一種工具,最終承受代價的無疑是臺灣社會與民衆。

文章稱,從臺灣方面來看,民進黨當局一向在經貿領域呼應美國對華政策立場,藉機加強美臺關係。2022年11月臺灣舉行「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遭遇空前挫敗,蔡英文陷入跛腳危機。在執政困境加劇的不利局面下,民進黨當局更加需要將臺美關係的「突破」作爲轉移社會矛盾焦點、營造對外關係「政績」的策略。

文章稱,一方面,利用經貿對話吹噓「政治突破」。美方代表團抵臺參與「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民進黨稱臺灣是美國第八大貿易伙伴,並試圖藉此展現臺美關係的密切。另一方面,由於談判不涉及市場準入和關稅問題,不需要美國國會審議和批准,民進黨當局希望儘快在貿易便捷化等方面與美國達成共識性文本,爲簽署經貿談判協議創造條件,包括從政治上包裝協議名稱,以渲染臺美關係「重大突破」。民進黨當局甚至還考慮,若臺美能夠達成經貿協議,將有助其尋求參與國際多邊、雙邊經貿談判。種種政治考量,均有可能促使民進黨當局拿臺灣民衆更多切身利益去迎合美方立場與需求。

文章直言,顯然,美臺「貿易倡議」是一場不對稱的遊戲。美國是談判劇本的設置和主導方,民進黨當局是配合和讓利方。在當前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形勢下,中國大陸堅決反對臺灣與任何外國政府簽署任何具有主權意涵或官方性質的協議,其中包括經貿方面的協議。美臺「貿易倡議」談判任何挑釁一中原則的行徑都將是對臺海局勢的破壞、對臺灣民衆利益的損害,必將遭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