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廖崢嶸:美國經貿戰略逆轉帶來全面破壞

名家觀點》廖崢嶸:美國經貿戰略逆轉帶來全面破壞。(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崢嶸19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美國財長葉倫、國安顧問蘇利文等拜登政府高官近期頻頻發表涉中政策演講,但新意無多,一邊聲稱不尋求與中國全面「脫鉤」,不對中搞新冷戰和全面遏制,一邊又以「去風險化」爲由爲「小院高牆」操作辯護。言語之中一個訊號是,美國願爲所謂「國家安全」付出必要的經濟和政治代價。這些表態表明,美國或正全面轉變其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市場化的傳統經貿國策。

廖崢嶸表示,美國經貿政策轉型嚴重衝擊維繫中美關係穩定的戰略基礎。長期以來,經貿相互依賴被視爲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近年來的現實是,中美貿易額迭創新高(雖然佔比在下降),但中美衝突卻日趨激烈,關係螺旋式下滑。這屆美國政府將對中政策概括爲「3C」,即「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必須對抗時對抗」,這種「三分法」表明美國不願爲照顧「合作」而在南海、臺灣等對抗性議題上有所妥協。

廖崢嶸稱,葉倫不久前再度明確美國準備爲「國家安全」付出經濟代價和關係代價,不會在經濟利益與安全和地緣議題之間交換;美國近來一直試圖重開對中經貿對話,但又不間斷出臺打壓措施,顯示美國不願爲「改善氣氛」「創造恢復對話的條件」而作出姿態調整。經貿領域本身已經成爲中美衝突的原爆點和事故多發地之一,美國雖稱不尋求對中新冷戰和全面脫鉤,但其近期操作讓人感受到「壓艙石」日益失去穩定大局的功能,不再能夠成爲雙邊關係穩定的戰略基礎。

不過,聲稱不尋求新冷戰和全面脫鉤意味美方希望將中美競爭的烈度加以控制。爲了防止失控,美國又提出爲雙邊關係安裝「護欄」。過去幾年來,美國在其晶片規則、《晶片與科學法》以及《削減通膨法》等新的經貿政策中制定了針對中國的所謂「護欄」,實質在於落實「小院高牆」策略。但中方強調的「安全防護網」最爲關注的則是一箇中國等原則性、根本性問題。雙方對於當前風險和危機的根本原因看法不一,美方嚴重忽視中方最大關切。無論美國政府表態調子是否緩和,只要其在具體對中行動實踐上保持一貫做法,就會繼續加深雙方的戰略互疑。

廖崢嶸認爲,美國經貿政策轉變也對其「盟伴」造成衝擊,《晶片與科學法》《削減通膨法》等規定了對本國產業實行補貼等保護性內容,與美國同樣存在競爭關係的歐盟、日韓深受震撼。法國總統馬克宏警告,美國根據《削減通膨法》支持自身產業將「扼殺歐洲大量就業機會」,這可能「解決你們的問題,但會增加我們的問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分析,拜登政府擬議中的限制對中投資措施存在精準實施難題,因爲跨國投資所有權結構複雜,難以區分「中國」「美國」;對外投資審查機制唯美國獨有,盟國難以仿製;對中技術封堵是一場「打地鼠遊戲」,難以只傷中國不傷其餘。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則認爲,美國國內儲備率極低且難以改善,經濟脫鉤對美國經濟影響可能更大,因爲美國的儲蓄缺口需要貿易赤字和國際融資來彌補,而中美市場體系的分裂可能嚴重損害美國的國際融資能力。

廖崢嶸強調,以圍堵遏壓中國爲主軸,從歐巴馬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逐步完成安全戰略轉型,從川普到拜登政府,美國又漸次推進經貿戰略轉型。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華盛頓放棄所謂貫徹集體安全原則的一貫做法,拒絕直接出兵干預,意味着美國提供安全公共品的意願和能力明顯下降,特別是在面對核大國或者它認爲不是主要威脅時。實施全面經濟金融制裁則表明,美國已經將爲維繫霸權而向國際社會提供的主要公共品——開放的市場和美元——強行扭曲爲政策工具。在烏克蘭戰場上,美國的戰略目標與工具之間出現錯配,有限軍援加全面制裁的混合戰無法從軍事上戰勝俄羅斯,全面制裁也無法壓垮俄羅斯經濟。衝突持續但又難升級、不失控,這或許是美國不能言說的目標,但絕不符合歐洲和國際社會的利益,戰場僵局正在快速侵蝕美國的戰略信譽。

廖崢嶸指出,提供安全、市場、交易工具和國際制度是美國在單極格局下,爲維繫霸權而必須付出的代價。美國放棄全球化、自由化和市場原則,推動經貿政策全面轉型,針對的是中國,動搖的卻是自身霸權支柱,這條道路能走多遠以及效果如何,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