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收益率的推手:大宗商品牛市

媒體分析師指出,大宗商品價格頻頻飆升,給債市帶來了壓力。

新冠疫情爆發後,爲了刺激經濟,美國重啓量化寬鬆政策,聯邦基準利率下降至0.00%-0.25%的水平。後來,隨着經濟逐漸從疫情中恢復,美聯儲開啓了全球最大幅度的加息週期,從2022年春季到2023年夏季間將利率提高了525個基點,達5.25%-5.5%,創23年來新高。

然而,美聯儲的加息措施似乎未能成功控制住大通脹,美國石油、金屬、農產品等基礎商品的價格飆升,通脹數據依舊居高不下,導致中央銀行轉向了更鷹派的政策立場,降息預期一再被推遲。

分析認爲,2023年的大宗商品價格已經強勁回升,幾乎抹去了此前的所有跌幅,這是全球大幅度加息未能顯著減緩世界經濟增長的最明顯證據。因此,那些原本期待會很快降息的投資者現在必須面對一個嚴峻的現實:即便未來有降息,這些降息措施可能會來得比預期晚且幅度較小。

對債券市場而言,更高的通脹預期和原材料價格可能意味着債券收益率將維持在較高水平,除非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因此債券價格承壓,這給原本預期2023年會是債市“新牛市”開端的投資者潑了一盆冷水,現在他們可能需要重新評估降息預期,債券市場目前最大的期望是,不要加息。

爲何通脹再次擡頭?分析指出,主要是市場低估了全球經濟的強勁需求,即後疫情時代,在去全球化趨勢的背景下,各個國家爲保護本國產業發展,支持“產業迴流”和刺激經濟的雙重目的,政府加大了對國內生產、綠色轉型和國防開支的投資,這些通常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因此,財政支出的增加導致全球原材料需求激增,推動了原材料價格上漲,加劇了通脹壓力。

此外,全球供應鏈具有脆弱性,例如,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原材料出口下滑,以及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加劇了供應缺口,進一步推高了原材料價格。

由於這些因素,全球經濟學家們不得不上調發達國家GDP增長的預測,媒體分析師指出,回顧從2016年開始的數據,2023年和2024年的GDP增長預測調整幅度是過去十年中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