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鐵道凱歌向復興
鐵道凱歌向復興
陳有勇 周 瓊
泛黃的火車票、老舊的信號燈、鏽跡斑斑的鐵軌……走進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彷彿踏入一條時光隧道,靜靜陳列的文物展品、圖片史料,訴說着我國鐵路發展的滄桑歲月。今天的中國,鐵路密佈、高鐵飛馳、天塹變通途,從“路網稀疏”到“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75年鉅變見證復興之路。
“新中國成立前,中華大地上行駛的是來自9個國家、198種型號的4069臺蒸汽機車,被戲稱爲‘萬國機車博覽會’。”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副主任劉佳介紹,“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鐵路總里程僅2.18萬公里,數量少、佈局偏、標準雜、質量差,能夠維持通車的僅有1萬多公里。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成立,人民鐵路發展開啓了新的征程。”
成渝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條幹線鐵路。“我18歲那一年,部隊上派我去修成渝鐵路。這條鐵路,清朝的時候就說要修,沒有修;北洋政府的時候說要修,也沒有修;國民黨政府說要修,又沒有修;新中國成立以後,共產黨來修鐵路了,我們來修!”談及成渝鐵路,原成都鐵路局退休職工孫貽蓀深有感觸。這條全長505公里的線路,從開工修建到順利通車僅僅用時兩年,不但結束了“蜀道難”的千古嗟嘆,也掀開了中國鐵路大規模新線建設的新篇章。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雄跨兩岸,萬里長江架起了第一座公鐵兩用橋;1970年,成昆鐵路走出莽莽羣山,工程難度世所罕見,被聯合國譽爲“象徵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到1978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5.2萬公里,路網框架基本形成。同時,國產蒸汽、內燃、電力機車以及客貨車輛也相繼研製成功,並形成系列產品。
改革開放推動鐵路事業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組織實施一系列鐵路建設大會戰,大秦鐵路、京九鐵路和北京西站等重點工程成功落地,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難題,把青藏鐵路鋪進雪域高原。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此後武廣高鐵、鄭西高鐵、滬寧高鐵、滬杭高鐵相繼建成投運,中國快速駛入高鐵時代。到2012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已達9.8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達9356公里。
進入新時代,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我國高速鐵路發展進入快車道。2017年,“四縱四橫”高鐵網建成運營,我國成爲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運行的國家。隨後,高鐵網進一步加密,並向中西部延伸,更多城市納入全國高鐵網中,構建起以“八縱八橫”爲主通道,區域連接線、城際鐵路爲補充的密集網絡。
駕駛高鐵行駛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今年51歲的火車司機韓軍甲由衷感慨:“我職業生涯的第一本駕照是開蒸汽機車的,1998年駕駛內燃貨運機車時,最高時速才100公里,當時怎麼也沒有想到火車還能跑到300公里,但現在我們都能跑350公里了。”從1992年工作到現在,韓軍甲駕駛過35種車型,考了9本鐵路機車駕照,親歷了中國鐵路六代機車變化。如今,我國高鐵營業里程超4.6萬公里,是世界上唯一實現高鐵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的國家,“坐着高鐵看中國”成爲人們享受美好出行的真實寫照。
“高鐵是我國裝備製造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範例就是高鐵”,“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情點贊高鐵,稱讚其先進技術。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現在已經領跑世界。
2024年8月19日,一列復興號動車組列車行駛在商合杭高鐵上(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 周圍 攝)
“就像蓋房子,外國人已經有了一定預置結構,門窗、水泥等部件都齊了,只需要加以組合就行,而最初我們是從燒磚頭、鍊鐵開始的。”復興號高速列車研發創新團隊骨幹成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趙紅衛打了這樣一個比方。2012年底,原鐵道部牽頭,聯合國內產、學、研多家單位,拉動全產業鏈幾百家核心配套企業共同參與,全面啓動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研製。歷經5年多的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2017年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復興號動車組成功問世。正是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國高鐵才得以用較短時間實現“彎道超車”。
人民鐵路爲人民,“流動的中國”有速度更有溫度。
漫步在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展廳,記者看到,一個名爲“開行公益‘慢火車’”的展板吸引衆多遊客駐足。公益“慢火車”具有票價低、停站多等特點,服務沿線鄉村羣衆出行、趕集、通勤、就醫等需求。當前,“慢火車”覆蓋22個省份、停靠691個站點,途經35個民族地區、104個鄉村振興重點縣市。
2024年9月14日,龍龍高鐵梅州西至龍川西段開通運營,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6萬公里。新時代的中國,高鐵營業里程最長、商業運營速度最快,旅客發送量、週轉量世界第一,貨物發送量、週轉量世界第一。
高空俯瞰,神州大地,路網密織,列車疾馳。一條條鐵路連通山海、壓縮時空,把遼闊的華夏大地更加緊密地連接起來,鋪展開一幅壯美的現代化新畫卷。
記者手記:
中國鐵路從跟上時代到引領時代,將一道道“無解題”成功破解,把一個個“不可能”變爲可能,在75年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奏響了一曲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創新奮進的豪邁凱歌。
來源:《求是》2024/21
作者:陳有勇(《求是》雜誌記者)
周 瓊(《人民鐵道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