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終將臣服於全球化洪流
(圖/Shutter Stock)
本月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臺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的移機典禮當着拜登總統的面表示:「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立刻引起媒體和國人的熱烈討論。
過去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都是美國基於其自身利益全力推動的全球戰略,而今臺積電被逼迫到美國設廠,且是最尖端半導體制程,張創辦人當着拜登的面藉機迸出這句話,讓人有一吐怨氣的感覺。
全球化到底死了沒有?如果死了,爲何臺積電還要到日本設廠和成立研究中心,甚至還打算到德國去設廠?
全球化最簡單的概念就是人員、資金、貨品、服務和知識等,在全球進行跨境自由移動。近代全球化的發展可溯至二戰之後,依着時代的前進,陸續有許多股力量加入這洪流爲其推波助瀾,一般最熟悉的是世界貿易組織(WTO)。
WTO前身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1947年由23個國家在日內瓦共同簽署,主要的宗旨在撤除貿易障礙。當時各成員國平均關稅爲22%,而後藉着不同回合談判,至1994年,成員關稅水準已降至5%左右。
1995年GATT進一步轉化爲WTO,其與GATT重要的差別是GATT僅是各成員共同簽署的協定,設有秘書處,而WTO則是正式的國際組織,且其範疇擴及服務部門和智慧財產權等。迄今WTO擁有164個成員,涵蓋全球98%的貿易,是自由貿易和全球化最重要的推手。雖WTO的功能已不如往昔,但大部分成員基本上仍遵守WTO規範在運行。
其次是在WTO架構下,自2000年起成員間掀起洽籤「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浪潮,在各方面進行高度的經貿整合,至2021年6月底全球已有366項FTA施行中;例如歐盟已有76%的貨品貿易涵蓋在FTA之下,韓國有近70%、東協有60%。
經貿之外,科技亦是驅動全球化的主力,尤其是數位科技無遠弗屆的穿透力,更是成了驅動現代全球化的主軸。
在產業方面,爲了因應全球市場的快速變化,提升創新循環效率,資通訊、醫藥、半導體產業等都進行了發展模式的改變,從垂直整合模式轉化爲水平整合,產業鏈由不同環節的專業分工串起高效率的生態體系,擴大了參與經濟活動的國家。
總之,全球化是由多股強大力量匯聚而成,但究其核心則是來自人類追求更高生活水準的本能,及企業追求生產資源的更高生產力,這纔是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來源。
當然,全球化演進過程會不斷遭遇逆流,包括天災、疾病、戰爭、政治對抗、貿易保護等,但從歷史的觀點,這些橫阻都將一一歸於平靜。當前雖有俄烏戰爭、新冠疫情、美中對抗等對全球化造成衝擊,但數位科技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的整合仍舊引領着全球化的腳步往前邁進,例如2017~2021年全球跨境數據流量增加了1.7倍。另外,CPTPP與RCEP兩個大型區域經濟整合都已陸續生效,將逐步發揮其加強全球化的作用。
反觀美國,爲了遂行其政治目的及防堵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肆無忌憚的違反WTO規則,包括採行優厚補貼獎勵、購買國產品、自訂國內法規、無限制擴張外國直接產品規則的出口管制等,甚至不惜使用政治脅迫手段,犧牲外國盟邦與本國企業利益、破壞半導體產業創新等,處處違逆全球化的核心驅動力量,雖然或可一時得逞,但終將如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1991年蘇聯解體,倒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