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改革血淚史:20年,依然掙扎在應試洪流裡

本文來源:澎湃商學院

轉自:澎湃研究所

最近,對於如何教育孩子的討論又相當熱烈。

究竟是應該嚴加管教,還是應當順其自然?究竟補課是一種公平的選擇,還是一種不公平的分配?

拜登的“三把火”透露出的教育理念

教育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是大事,尤其是孩子教育,在美國也不例外。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伊始,就着急忙活他的幾個需要燒錢的“計劃”,除了衆所周知的就業計劃、基建計劃等以外,美國家庭計劃也是他的重磅。4月底,他在國會參衆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就公佈了一項價值1.8萬億美元、針對兒童、學生和家庭的“美國家庭計劃”。

這項計劃裡,當然包括了低收入人羣醫保等方面,而很多內容都是和教育及孩子有關的。

包括幼托和學前教育,其中,大概2250億美元用於兒童保育,拜登呼籲從頭開始計劃兒童保育中心,提供多種選擇,以擴大負擔得起的無障礙兒童保育的範圍。2000億美元用於普及學前教育,爲所有3歲和4歲的孩子提供免費的學前班教育。幼兒工作人員將有15美元/小時的最低工資,並根據資格提供額外的補償。

也包括對普及大學教育進行的補貼。其中,1090億美元用於爲每個美國人提供兩年的免費社區大學。拜登還要求提供800億美元的額外的佩爾助學金。這將使學生獲得的最高獎勵增加約1400美元。計劃也要求對教育機構進行620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以提高大學,特別是社區大學的保留率和完成率。460億美元的投資爲“收入低於125000美元的家庭的學生提供兩年的學費補貼”,這些學生就讀於四年制歷史悠久的黑人學院或大學(HBCU),部落學院或大學(TCU)或少數族裔服務機構(MSI)。

除了對於孩子和學生的激勵,教師激勵也不能少。計劃爲教師提供90億美元,用以“培訓,裝備和多樣化美國教師,以確保我們的高中畢業生爲成功做好準備”。其中,9億美元將用於特殊教育教師發展。拜登要求國會撥款16億美元,用於幫助當前的教師獲得所需的證書,並將爲未來的教師提供的獎學金增加一倍,從每年400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

美國教改血淚史

當然,這還不能夠算是“教育改革”。近二十年來,美國教育改革的故事,也是一籮筐。

美國憲法規定,教育主要是各州和地方的責任,聯邦政府只起輔助作用。然而二戰後,美國聯邦政府在教育領域中的作用不斷加強,聯邦政府不斷通過教育財政撥款、設定國家級標準等手段增加其教育話語權和影響力。

1958年,《國防教育法》頒佈,實則是爲了應對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挑戰,認爲美國科技競爭的領先地位受到了挑戰,國家已然處於危急之中,因此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教育和國防開始緊密聯繫起來,聯邦政府幹預各州教育事務必不可少,對於怎麼“考覈”教育質量也提出了更多看法。

到了上世紀60年代,約翰遜總統提出“偉大社會”的改革計劃,將教育作爲向貧窮開戰的主要武器。1965年,《初等與中等教育法》頒佈,旨在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尤其是貧困地區和低收入家庭的兒童的平等受教育機會。此法案清楚地表明瞭學校和學區應當進行年度總結和評價,並及時將總結和評價的結果上報高一級的政府部門,因此被很多人視爲美國教育問責制的開端。

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迴歸基礎”的教育改革運動。到80年代,政府更加關注學校教育的最終成果。同時,爲保證這一時期問責制的有效實施,美國政府公佈了一系列的相關文件,如《國家處於危險之中》《國家已準備好——21世紀的教師》《明日之教師》以及《結果導向時代的來臨》等報告,這些報告不僅號召實施更多的測驗,還把對學校或學區的獎懲與測驗的結果聯繫起來。1989年,布什總統舉行教育高峰會議,意圖建立全國性的學生表現標準。

及至90年代,教育問責制突飛猛進,要求聯邦政府、州政府、學校、校長、教師、家長、學生和社區共同爲學生的學習結果以及學校產出的績效承擔責任。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問責制帶來應試教育

2001年小布什接替克林頓成爲美國新一任總統。2002年1月8日,小布什總統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旨在改變美國中小學生讀寫算能力低下的現狀。

該法案的總目標是,要“平等”!不論學生種族和家庭背景如何,都應平等地接受教育;學校應促進孩子取得他們潛能所應達到的進步;教育系統必須幫助那些在薄弱學校裡就讀的成績差的學生按照規定的學術標準學習,使優勢學生和弱勢學生考試分數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法案確立了一個時間表,即全國所有學生的數學、科學和閱讀成績在2014年前必須達到熟練水平。

有時間表,自然也有“路線圖”。爲了保證目標完成,法案要求各州和各學校實行問責制並對教育結果負責,而衡量績效責任的主要標誌是看學生的考試結果。各州要根據學生的目前學業水平與目標間的差距制定學校每年要取得的年度適當進步率(adequate yearly progress)。各州制定出富有挑戰性的州級閱讀和數學標準,所有3-8年級學生必須參加年度考試,在實現州級熟練目標方面未能取得“年度適當進步”的學區和學校將被貼上“差”的標籤,面臨改進、重組和給學生退還經費的懲罰,而實現並超越“年度適當進步”目標的學校將獲得州學業成就獎。

重拳出擊,必有迴響。

總的來說,NCLB幫助不同種族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年青學生提升了學業成績,減小了差距。

但是,弊病也很明顯。一方面,應試教育的趨勢愈加明顯,標準化的模式讓多樣化學生教育式微,教師忙於應對考覈;另一方面,一旦學生或學校被貼上了“差”的標籤,可能會繼續滑向更差的的境地,數據造假情況普遍。此外,教師離職增加,學生輟學增加。

不“應試”,提升綜合能力,大力支持學校競爭

2008年金融危機後,失業大量增加,預算愈加不足,美國教育何去何從?

奧巴馬在競選中就承諾,將“變革”美國教育,採用更爲科學的學業評價體系,改變基礎教育“爲考試而教”的狀況,提升教師質量,改善教師待遇,及爲每位美國人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首先,他改變考試標準。基礎教育的培養標準已不能再侷限於學生學業成績的好壞,而是要培養學生21世紀所需要的技能,如解決和分析問題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創造力等,因此他取消了NCLB的2014年目標,代以2020年爲升學和就業做好準備的培養目標,注重學生的社會技能。並且致力於全面提升美國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

他特別重視學前教育,公佈了綜合性教育方案“0-5歲”計劃(Zero to Five Plan),“力爭上游—早期學習挑戰”計劃(Race to the Top-Early Learning Challenge Program)“早期開端計劃兒童保育合作”(Early Head Start-Child Care Partnerships)項目等,激勵各州積極開展高標準的幼教改革,確保每一位兒童都有機會獲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

奧巴馬政府還取締對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的限制,大力扶持特許學校的發展,成倍增加對特許學校的資助。特許學校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是美國家長爲抵制公立學校的劣質教育而發起的擇校改革運動的一種形式,也是衆多公辦民營學校之中的一種學校類型。特許學校的增加意味着家長選擇權力的擴大,公立學校將面臨更多的競爭和挑戰,教育資源將重新分配。

此外,他提出了諸多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計劃,招聘、培訓、保留和獎勵傑出教師。而且,在高等教育方面,奧巴馬政府將重點放在了因學費引起的公平入學問題上,擴大資助計劃。因爲在15年間,美國大學學費上升了439%,致使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25-34歲羣體獲得大學學位的比率居於世界首位,而當時卻降爲十幾名。通過一系列資助,將讓所有人“上得起學”。

2015年12月,奧巴馬簽署了《每個學生成功法》(ESSA),取代業已施行了14年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NCLB),該法包含天才教育的內容等。

教育與“國運”相連,該“應試”否是個老問題

輪到特朗普總統的時候,他在競選中就尖銳批判了美國當前的教育,聲稱“本屆政府搞砸了教育,他們失敗得徹徹底底”。他倡導“自由擇校”、支持特許學校、反對“ 共同核心標準”。

雖然他未曾提出系統的教育思想,但是發表了相關言論,被人認爲是“精英教育”思維的代表。

現在到了拜登執政時期,儘管其教育思想的系統和教育改革的框架還沒有顯現,但新官上任三把火當中就涉及了很多有關於教育的問題,可以一窺端倪。

總而言之,教育究竟應該去向何方,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重大話題,既關乎國計也關乎民生,從國家領導人到平民百姓,都對此“有話說”“要說話”“想吐槽”。而教育由於與人才培養關係緊密,勢必與“國運”相連,因此會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美國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美蘇“抗爭”時,當“消除貧困”時,當進入新世紀時,當貧富差距擴大時,當“美國優先”時,無疑,教育改革的側重點都會有所不同。

而教育究竟是應該要“應試”?還是應該不“應試”?也是個難以“一刀切”的複雜話題。沒有“應試”,則無以有效考評學生學習效率和學校教書質量。過於強調“應試”,則竟導致教師和學生流失,影響了教育的整體水平提高。

不過,所有人都認同的,一是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因爲學費太貴或者家庭貧窮而得不到受教育的權利是不應該的;二是學前教育很重要,除了要更加多的設立保育機構,讓孩子們有地方可“託管”,也要注重學前學習和能力開發;三是在教育資源平等的基礎上,有必要加入競爭機制,如特許學校等,給更多人擇校的機會,也給學校更多促進。

當然,對於美國而言,還有很多其他問題影響着教育。比如克林頓和奧巴馬大力支持《平權法》,而特朗普可能更多的是反對。在教育領域,如何錄取少數族裔學生,包括亞裔也提出自己在這種框架下,實際上在錄取中受到了限制和歧視等,都或涉及美國曆史、文化、社會更深層次的問題,更加不那麼容易解決。

後記

這個世界上,可能大家都會認同教育的重要作用,也都提倡“教育均等化”。但究竟怎麼能夠做到讓教育爲個人成長和國家競爭服務,如何制定目標、設定程序、政策實施,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也不可能在任何的各種“一刀切”中得到想要的。對於“均等化”,更是如此,私有資源不可能是完全均等的,包括智力能力,應將着眼點放在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上,不斷補短板,讓孩子看得到目標,而且能夠在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