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人有1人有偏頭痛 止痛藥過量反而造成「慢性頭痛」

臺灣頭痛學會秘書長吳致緯(左)與臺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楊鈞百表(中)以及偏頭痛個案劉小姐(右)。記者廖靜清/攝影

頭痛,是許多人生活日常的一部分,睡不好、壓力大、緊張、過勞、天氣變化等,都會引起偏頭痛,影響心情及工作表現。臺灣頭痛學會今天公佈偏頭痛帶來的巨大影響,這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是全球導致50歲以下民衆失能的主要原因,而且會造成經濟產值損失。

臺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楊鈞百表示,臺灣目前約有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有偏頭痛。許多人剛開始發病時,以爲忍過去就好,或是直接服用止痛藥,國人尤其喜愛服用日本暢銷的止痛藥系列。但市面上的止痛藥成分大多是針對所有身體的疼痛,很容易服藥過量,反而傷肝傷腎。

女性因爲荷爾蒙波動,更容易誘發偏頭痛發作,臺灣的女性患者是男性的三倍,又以18至50歲的青壯年族羣最常見。統計所有因疾病請假或工作效率不佳的數字分析,偏頭痛患者平均每個月因病失能達3.6天,臺灣頭痛學會推出全臺第一個「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呼籲企業爲病友打造更友善的辦公環境。

楊鈞百提到,頭痛是很主觀的症狀,但有客觀的診斷標準,民衆如果頭痛持續發作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或怕吵等症狀,建議就診神經內科或疼痛專科,過於頻繁服用止痛藥會造成肝、腎負擔,甚至可能產生藥物過度使用的慢性頭痛。

偏頭痛雖然不會致命,但痛起來要人命,楊鈞百提到,如果每週頭痛超過1次就要尋求醫師協助,每週止痛藥吃超過2次,頭痛可能惡化,可透過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減少發作頻率。運動可以釋放多巴胺,有助於放鬆身心、減輕壓力,呼應「偏頭痛友善職場指南」,除了理解疾病,企業也應鼓勵員工參與健康活動。

臺灣頭痛學會秘書長吳致緯指出,依據臺灣「偏頭痛病友生活調查」,大多數病人最初都先到一般診所就診,僅一成患者選擇神經內科,平均花費約3.3年才能診斷出偏頭痛。有病友分享,以爲偏頭痛是常態,吃止痛藥或多休息就會改善,結果自行亂服藥,許多患者未被妥善診斷與治療。

吳致緯強調,止痛藥過量反而會讓頭更痛,若每週吃止痛藥的天數超過3天以上,或一個月使用藥物超過10至15天以上,就表示藥物使用量過多,肝臟可能無法正常代謝。止痛藥只是治標,要從預防性着手治本,調整生活方式、規律治療和回診才能預防偏頭痛發作時「痛不欲生」。

臺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楊鈞百表示,偏頭痛發作時通常會造成全身性症狀,伴隨噁心、嘔吐、對光或聲音敏感等症狀。記者廖靜清/攝影

臺灣頭痛學會秘書長吳致緯指出,民衆有頭痛問題常隱忍,平均花費約3.3年才能診斷出偏頭痛。記者廖靜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