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爭端難解 找其他市場取代大陸?澳洲學者:錯誤期待
澳洲學者認爲要解決澳洲貿易困境,夥伴多元化有利長期,但要避免短期劇烈衰退關鍵還是恢復中澳關係,找替代市場是錯誤期待。(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澳洲面對來自最大出口市場與雙向貿易伙伴中國大陸的貿易制裁,正試圖尋找替代市場,但據ABC(澳洲新聞網)訪問2名學者,均認爲這種解決方案是把希望放錯地方,中澳關係不改善,接受北京制裁帶來的短期劇痛難以避免。商業夥伴多元化和更完備風險策略是必要的,但是問題並不是只有單純減少對出口中國的依賴。
ABC指出,根據政府部門統計,上個會計年度中國佔澳洲出口份額32.6%,第2大出口地日本是13.1%,隨後依序是韓國、美國、印度、紐西蘭、新加坡、臺灣、英國、馬來西亞,第3至10名份額在5.9%至2.5%間。日本以下各國加上印尼、越南等人口數多又經濟成長快速的國家,可能可以成爲替代市場。
但是,每個產業面臨的問題不一樣,找替代出口市場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由大陸移民澳洲、蒙納許(Monash)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史鶴凌說:「長期來看,我們可以找到教育服務的替代留學生來源,特別是印度、印尼或馬來西亞這些發展極快的新興經濟體。但說實話,要用其他來源替代中國學生,短期看來很困難。消費品換市場容易,比如澳洲可以向臺灣、日本出口葡萄酒,但如果考慮到礦業,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
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所主任勞倫斯森(James Laurenceson)以連串數據解釋,爲何找替代市場是懷抱錯誤希望。他說:「2020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預估成長1.9%,美國衰退4.3%,歐元區倒退8.3%,印度,也就是很多人認爲取代中國的最大希望,將萎縮10.3%。甚至ASEAN(東南亞國家協會)也是衰退3.4%。」
勞倫斯森指出,儘管北京當局封鎖了系列澳洲產品進口之路,但對澳洲出口來說,中國的份額卻還是在持續上升,因爲其他國家仍未擺脫疫情影響,而且進入新市場並不是完全不用成本,須要建立品牌形象、銷售網路,也必須接受利潤下滑,「由於對方缺乏需求,你必須降低價格。」
有澳洲政治人物和媒體指出,由這次中澳貿易僵局來看,與中國的貿易相關風險變得太高。勞倫斯森剖析得更深入:「我承認中國的這些制裁措施絕對是種真實風險,但替代市場不會是更安全的選擇。當你進入替代市場時,有很多替代風險。例如越南,猜猜會怎樣?也是個一黨制的共產黨國家,獨裁傾向甚至比北京更強;印度是個高度民族主義的市場,而且智慧財產權保護比中國更差。」
勞倫斯森認爲,企業要對衝風險,必須具備多元和完善策略,不是想着擺脫對中國依賴就可以,並舉出一個他認同的提議,例如大學應該將國際學生繳交費用所獲利潤投資到基金裡,在留學生因疫情或政治原因無法到澳洲時,就可以動用該基金。
史鶴凌認爲應該朝着修復北京-坎培拉關係、經濟多元化雙管齊下努力。他說:「金融上有個基本原則,就是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澳洲應該讓商業夥伴多元化,長期來看可以使澳洲更能抵禦任何形式的國際政治或經濟的不可預測性。但如果想避免短期內經濟衰退加劇,重新建立與中國的雙邊信任關係還是最有立即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