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債王」不買了?銀行大砍1244億元 兩大關鍵原因曝
據金管會統計,11月銀行業反手大砍1,244億元債券,是近一年來首見。路透
「買債王」不愛債券了嗎?據金管會統計,11月銀行業反手大砍1,244億元債券,是近一年來首見,累計前11月買債手筆縮小到8,998億元,金控主管說,並非銀行不愛買債,而是因11月臺幣狂升,海外債出現兌換損失,業者又趁債券殖利率回檔、價格走揚時,逢高賣債做獲利了結所致。
該主管說,11月臺幣兌美元暴升3.7%,銀行持有約六成的海外債、出現兌換損失,加上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降到4.3%,殖利率大降、等於債券價格走揚,也讓銀行趁機先做部分獲利了結、入袋爲安。
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2022年11月,當時臺幣兌美元也暴升4%,銀行業當時也大砍980億元債券,也應與匯兌因素有關。
另一家銀行主管也說,年底投資部位都需重新檢視、調整,舊債評價減損大者、趁11~12月債券殖利率回檔、價格大漲時,可趁勢調整出脫,12月美債殖利率更降到3.8%的近半年低點,估12月銀行業也可能站賣方,以重新佈局2024年。
壽險業也持相同操作。據統計,11月壽險業也減碼債券1,151億元,終結連二買,持續賣債補獲利,累計前11月壽險業買債手筆也縮小到1,804億元。
壽險主管說,展望2024年,美國升息循環告終,海外投資等級債10年期平均殖利率將從高點回落,壽險業持債評價回升,擴大壽險業實現債券資本利得空間。
據金管會統計,2023年11月底三大金融業(銀行、證券和保險業)持債部位29兆7,726億元、月減2.3%主因受美元貶值而壓低市值,最大宗保險業持債市值21兆258億元,佔比70%。
11月銀行業持債市價8兆5,588億元,扣除一路攀升的8兆7,419億元成本後,評價損失縮小到1,831億元,是近七個月最小,顯示業者趁此波債券價格大漲、虧損縮小時、積極處分。
11月底券商業持外幣債水位1,880億元,是唯一三業中、加碼189億元者,終結連三賣,累計前11月加碼外幣債券略增到470億元,累計前11月銀行、壽險和券商共加碼債券1兆1,272億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