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代表:普及“人工智能+養老服務”
“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需求越來越旺盛。北京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資源富集優勢,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養老服務領域的創新應用,努力打造全國智慧治理示範標杆。”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君澤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馬慧娟關注“老老人”羣體,今年帶來一份《關於加強人工智能在老年人幫扶中應用》的建議,力求推動“人工智能+養老服務”在基層的普及應用和場景創新。
馬慧娟在去年的代表履職調研中發現,目前北京已有社區創新開發了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運用遠程健康監測和智能看護技術,實現對空巢、獨居老人的日常照護;部分養老機構開發了智能養老需求響應平臺,集成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爲老年人提供及時響應、全域覆蓋的養老服務;還有一些養老服務機構通過遠程健康監測、智能看護、遠程醫療問診等方式,實現了智慧醫養、智慧康養服務。
但她也觀察到,人工智能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應用尚有侷限,主要集中在部分養老機構或高端社區,仍存在“點狀分佈”問題。本報記者 張蕾
馬慧娟建議,北京應加大對智慧養老服務的政策扶持力度,推進養老服務機構、社區養老設施、居家養老平臺的智能化升級,創新“人工智能+養老服務”等新型供給模式,建立智慧養老服務標準體系,規範服務流程。同時,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檔案和服務信息管理制度,切實保護老年人在智能養老平臺上的個人隱私,增強老年人對智能化服務的信任度。
她還列舉了一些應用場景,提出了智能養老服務的拓展方向。如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監測、緊急救助等核心需求,開發智能穿戴設備、智能牀墊、智能藥箱等產品;針對失能、失智等特殊羣體,重點發展智能康復輔具和照護機器人;推進智能安防系統在養老機構和居家場景的應用,實現對老年人行爲軌跡和生命體徵的實時監測和預警。
在產品交互設計方面,她認爲可多采用語音交互、大字體顯示、一鍵呼叫等簡便操作方式,降低老年人使用門檻。此外,應通過政府補貼、企業讓利等方式,降低智能養老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並建立面向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智能養老設備援助機制,保障他們的基本智能養老服務需求。本報記者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