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美國在臺海到底想幹嘛
大陸國關學者質疑「美國在臺海到底想幹嘛」。圖爲2018年11月9日,第二輪陸美外交安全對話在華盛頓舉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左二)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右二)共同主持。(中新社)
大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20日在陸媒《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儘管深陷疫情,但美國最近在臺灣問題上卻不斷挑起事端,不僅支持臺灣作爲觀察員參加世衛大會,美軍軍艦軍機還多次穿越臺灣海峽及其附近地區。美國加緊打「臺灣牌」,有人擔心,這會否引起中美在臺海突然陷入更激烈的摩擦?
文章指出,首先,美政府與國會在包括涉臺議題的對陸政策方面,已基本形成協調互動關係。2017年以來美國確立以戰略競爭視角看待對陸關係,並在各關鍵領域出臺邊緣化或壓制大陸的相對完整的政策體系,臺灣是其中關鍵構成要素。
李海東說,美中建交後直至歐巴馬政府下臺,美對陸政策制定中,國會始終是個「狠」角色,在臺灣等議題上,不斷以價值觀、意識形態或地緣政治角逐等理由推出極端決議或法案,但總統大致而言對陸政策處理較爲務實,形成對國會的「約束」,美對陸接觸政策相當長時期內大致保持了穩定性與連續性。
但本屆政府上臺後,國會與總統涉陸政策以往那種相對制衡基本消失,兩者不僅協調推出了一輪輪對陸衝突法案和政策,而且呈現出某種相互競爭看誰對陸更強硬的現象。國會通過的一系列涉臺法案,總統往往迅速予以簽署,構成府會合作對陸整體強硬的決策特點。這種互動關係存在內生慣性,確立後將很難改變,就此而言,美國在涉臺議題上對陸衝突政策將更爲密集。
其次,儘管目前美國官方依然宣稱堅持一箇中國政策,但近年來國內多項立法卻在降低一箇中國原則的重要性。過去3年,美國會與總統協調在涉臺議題上出臺《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臺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以及《臺北法案》等文件,致力於加強與臺灣官方往來、支持臺灣擴大國際影響、繼續對臺軍售等。這些政策已偏離以往美國在大陸與臺灣之間搞平衡的通常角色,客觀上起到支持臺獨的作用。這既是美國拋棄以往對陸接觸政策框架的反映,又是其對陸競爭政策不斷強化趨勢的展示。
第三,儘管將臺灣置於對陸戰略競爭的重要位置,且其涉臺政策更具衝突性,但美不會以挑起更激烈摩擦甚至軍事衝突的方式在臺灣問題上與中方徹底攤牌。當前美國政府內充斥着對陸持極端立場的超級鷹派,很多人擔心他們會在臺海挑起難以預測的極端事件,導致中美間出現大麻煩。
實際上,美涉臺議題的近期處理顯示,美方還是傾向於以政治與外交手段達成藉臺灣牽制大陸的目標。比如,在臺灣尋求以觀察員身分參加2020年世衛大會的事件中,美國反覆給予口頭支持並慫恿別國以行動予以支持,但它實際上始終不向世衛大會提交支持臺灣的提案。美國善於宣揚所謂立場原則,更清楚涉臺行動程度的利益邊界。美國利用臺灣問題牽制與詆譭大陸意圖清晰,但絕不會因臺灣損害自身重大利益。
文章判斷,大國博弈中比拚的往往是各自的「戰略耐心」與對各自社會活力的信心。美國近段時期涉臺極端政策未嘗不是其焦躁心理與社會活力不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