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雖艱,行則至!董家鴻院士率隊再赴高原戰蟲癌

“董院,前往昌都需要經重慶轉機,去果洛需要從西寧轉機,兼顧的話路程很周折,這次肝包蟲病的醫療支援是否只選擇一個地方呢?”

“現在昌都和果洛都篩查出了迫切需要手術的患者,西寧也還有複雜病例等着我們,再周折也都要去。”

這段對話發生在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院士的辦公室裡,隨後一份“北京-重慶-昌都-重慶-西寧-果洛-西寧-北京”的行程單敲定。這是疫情放開後董家鴻團隊首次赴高原藏區,而健康扶貧這條路,十數年來團隊不知走過多少遍。

昌都,需要得到關注的“根據地”

8月6日上午10點,西藏昌都邦達機場——全世界海拔第二的高原機場,董家鴻一行抵達後便乘車翻越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口,溯流瀾滄江水而上,投入到同心·共鑄中國心包蟲病公益醫療工作中。

兩個半小時的車程裡,董家鴻翻看了手機端傳來的患者影像資料,並與提前抵達昌都排查病人情況的清華長庚肝膽胰中心執行主任盧倩通話,安排義診手術。

董家鴻在西藏昌都市人民醫院查房

“這裡的手術環境和硬件條件過關,評估符合手術指徵的肝包蟲病患者裡,4例可以在當地手術,其中兩例較爲複雜,需要等您來主刀。”已在醫院準備開展救治手術的盧倩彙報道。

抵達醫院,完成學術講座和查房後,董家鴻隨即進入了手術室。兩例患者的肝包蟲分別侵犯了肝中葉和肝左外葉,病竈都已如成人拳頭般大小。“重要脈管結構要小心保護……”手術帶教中,董家鴻對跟臺的昌都市人民醫院外一科副主任秦昌明叮囑着,難點和風險點在嫺熟的操作下一一化解,所有手術順利結束時已過晚上9點。

董家鴻(前排左二)帶教手術

“在藏區,我們已經開展了數百臺包蟲病救治手術,多方支持推動下,許多區縣形成了‘預防-篩查-治療-跟蹤’的全鏈條包蟲病精準防治體系。”董家鴻說道,“這也是我爲什麼一定堅持來昌都的原因,此前醫療隊並未在這裡開展過手術救治,作爲新‘根據地’,我們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在包蟲病的存量清滅和防治體系建設中。”

離開前,董家鴻再次囑咐當地醫生,篩查患者中,除了已手術的4例,還有8例更爲疑難的需要轉到上級醫院,綠色通道可以直接和清華長庚對接。

果洛,迎來三支隊伍會師“團戰”

下昌都,上果洛。一下一上間,由西南醫院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副所長陳志宇和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院長樊海寧率領的另外兩支醫療隊,與董家鴻團隊順利“會師”。

當一行人走出果洛藏族自治州機場時,得知董院士再次來到果洛的藏族同胞們自發前來歡迎這位“董曼巴”。

在排着長隊的人羣中,董家鴻發現了熟悉的面孔。“噶正切!噶正切!”老人一邊舉着潔白的哈達,一邊激動地說着謝謝,原來他是手術患者小拉吾的爺爺。

2018年果洛義診篩查時,7歲拉吾的肝臟至少有5處被包蟲入侵,他的父母在一場泥石流中喪生,與爺爺相依爲命。手術中,董家鴻發現拉吾的包蟲病竈竟多達7處,如果都切掉會危及生命。“將左半肝3處較大病變切除,其餘採取介入消融術。”董家鴻當即決定,“等拉吾長大一些,我們再次手術徹底清除包蟲。”

如今,4年過去,和上次躲着不敢進手術室不同,手術當天等待麻醉的拉吾乖乖躺在臺上,勇敢地和主刀醫生董家鴻碰拳,完成了這一場關於消滅包蟲、健康成長的約定。

術後查房,拉吾爲醫生們送上自己的感謝畫

在果洛的兩天時間裡,醫療隊開展了三次義診活動,進行復雜包蟲病帶教手術10例。其中,肝部分切除術5臺,腹腔鏡下肝部分切除術3臺、微波消融術2臺,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不僅如此,董家鴻一行還走進瑪沁縣第一小學,開展了“以小手拉大手,預防包蟲病”爲主題的宣傳活動,在做好對包蟲病防範知識宣教的同時,強化在高原牧區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詮釋了一代人影響三代人的重要意義。

作爲包蟲病,尤其是被稱爲“蟲癌”的泡型包蟲病高發區域之一,果洛是董家鴻團隊每次高原義診的必經地。近年來,在當地政府、衛健委和醫療界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包蟲病清滅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果洛州包蟲病患病率已從2012年的4.75%降低到2022年的0.99%。“目前,這裡的重點要放在攻克疑難複雜包蟲病病例。”董家鴻說道。

西寧,上下轉診的關鍵樞紐地

“卓越學者型醫師培養模式,以培養具有‘高度人文情懷、豐厚科學素養和複合知識背景’,集‘良醫、學者和領導者’三位一體的拔尖創新醫學人才爲目標。”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院士大講堂”中,董家鴻正在進行講座。

與在昌都市人民醫院講授“精準肝膽外科範式與技術體系”不同,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作爲國家區域包蟲病防治中心,已深耕包蟲病防治工作十餘年,承擔着周邊各區縣轉診複雜病例的救治。如何培養更多優秀的醫學領軍人才,是這家大學附屬醫院關注的重點。

面對醫院院領導和各科室、教研室、研究生學位點、住培專業基地負責人,董家鴻從培養背景、培養理念、培養模式、培養條件等方面介紹了清華大學卓越學者型醫師的培養體系,明確臨牀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卓越醫師和複合型醫學創新人才。在院校教育階段,重點需要培養醫學生的卓越潛質,爲未來發展成爲卓越學術型醫師和臨牀醫學家打好基礎。

董家鴻(右一)帶領團隊開展疑難病例討論

講座結束後,董家鴻來到病區查看次日需要手術的3位患者。其中一例28歲的藏族泡型包蟲病患者病情最爲複雜,20釐米左右的包蟲病竈幾乎佔據了整個腹腔,第一肝門的門靜脈和膽管,連同第二肝門的肝靜脈和下腔靜脈都受到嚴重侵蝕。

次日,董家鴻與陳志宇主刀此臺手術,術中發現病竈不僅質硬、還侵犯了膈肌,術者在視野和操作空間十分受限的情況下,步步謹慎地進行分離、切除、重建。從早9點到晚6點,經過一天的奮戰,成功完成這一右三區肝切除聯合門靜脈和膽管切除重建的複雜手術。

“一路走來令我特別欣慰的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包蟲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政府、衛生主管部門、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建立了良性循環的工作機制,高原牧區民衆的生活條件和預防意識得到很大提升。”董家鴻感慨道,“堅持走下去,啃下疑難病症聯動救治這個硬骨頭,包蟲病的清滅一定可以實現!”

(通訊員: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南子鈺)